Page 78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78

古典学的人类学相关性 : 还原并反思地引申一种主张


       五 、 结语

       以上对克拉克洪的观点做神学 、 年鉴派和中国学的补充 , 目的绝非
   在于否定其贡献 。 必须再次重申 , 克拉克洪在 60 年前写下的那些篇章
   对于我们反观当下 , 启迪仍超其他 。 正是他的这些阐述可以告诫我们 ,
   倘若人类学研究者满足于对 “ 他者 ” 的 “ 整体性 ” 或 “ 零碎化 ” 论述而沾沾
   自喜 , 那么 , 我们将会失去赖以 “ 走进他者的世界 ” 的出发点 ; 倘若我们
   满足于对近世和现实的社会科学式 “ 功利主义 ” 把握 , 那么 , 我们将丧失
   充分深入 “ 当下性 ” 的能力 ——— 这一能力往往来自于对 “ 长时段史 ” 的理
   解 ; 倘若我们满足于现代新人类学的既有成就 , 那么 , 我们便无以维持
   这些成就的生命力 。
       克拉克洪对人类学与神学之关系的轻描淡写出自其对这门学问的
   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坚持 , 而他对年鉴派之成就的忽略兴许与 20 世纪下
   半叶世界学术格局的转变 ( 其间 , 社会科学从 “ 欧洲中心主义 ” 转向了
   “ 美国中心主义 ”) 有关 , 因此其阐述在这两方面留下遗憾是可以理解
   的 。 而由于克氏毕竟是置身西方的学问家 , 因而他将学问由来追溯到
   其身处的文明之源头古希腊 ,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 本文
   对其 “ 中国学缺憾 ” 进行如上批评 , 并不是心存要求西人东向的不现实
   意图 , 只不过认为 : 倘若我们将这一批评与克拉克洪所不赞同的马雷特
   叙述的那一方面关联起来 , 也许我们将会发现 , 我们从其 “ 中国学缺憾 ”
   中所看到的其实不仅关乎东方 。 如前所述 , 对于马雷特 “ 穿透 ” 人类学
   与古典人文学的主张 , 克拉克洪深加赞赏 , 不过 , 对于他这位牛津老师
   将古希腊 、 罗马文明视作文野之间 “ 过渡型 ” 来研究的主张 , 他却并不赞
   同 。 克拉克洪提供的理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 的确 , 他需
   要在一个社会科学发达的时代仰赖一门 “ 人文科学 ” 求生存 , 而他的老
   师没有这个问题 。 然而 , 克拉克洪提供的替代模式并不易于令人接受 ,
   因为 , 要跳脱出社会科学 “ 功利主义 ” 的框套 , 他没必要舍弃马雷特 “ 过
   渡型 ” 所隐含的文明关联观 , 而拿着 “ 文化 ” 这个美国化的德意志意识形
   态 ( 犇狌犿狅狀狋 , 1994 ) 返回古希腊 。
       在克拉克洪完成其同名作之前 50 年 , 他的老师之一马雷特 ( 2013 :
   11 ) 就曾说 :
           …… 还未跃进古典时期之前 , 我们蓄势待发 ; 即便从穴居


                                                               ·
                                                            7
                                                           · 1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