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230
收入差距 、 不平等感知与公众容忍度
表 4 :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观察数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属性
收入差距容忍度 5003 1.821 0.677 1 3 连续
客观收入差距 127 0.399 0.094 0.130 0.611 连续
收入差距感知 4966 3.908 0.867 1 5 连续
信息获得因子 49865.50×10 1 -1.158 3.217 连续
-9
相对地位因子 4671-7.70×10 1 -3.241 2.541 连续
-9
平均主义因子 4943-3.55×10 1 -4.572 0.817 连续
-9
能力主义因子 49434.97×10 1 -2.540 1.327 连续
-9
受教育年限 4963 9.292 4.489 1 17 连续
人均家庭收入对数 4336 9.999 0.998 5.665 13.704 连续
房产 4979 1.080 0.441 0 2 分类
汽车 5002 0.175 0.380 0 1 分类
家庭人数 4963 3.112 1.421 1 12 连续
性别 5003 0.504 0.500 0 1 分类
年龄 4889 47.02 15.44 18 80 连续
户籍 4994 0.464 0.499 0 1 分类
婚姻状况 4957 1.678 0.668 0 2 分类
政治面貌 4984 0.103 0.304 0 1 分类
工作状态 5002 0.598 0.490 0 1 分类
一是从关联状态来看 , 如果将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超过
0.4 视为不平等程度较大的话 , 那么事实上 , 无论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
结果 , 还是相关研究者测算的结果 ( 犡犻犲犪狀犱犣犺狅狌 , 2014 ; 犘犻犽犲狋狋 狔 犲狋
犪犾 . , 2019 ), 均表明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和贫富分化程度仍然严重 , 这也
意味着 , 有近三成民众低估了实际的收入差距状况 。
二是采用 “ 以空间换时间 ” 的做法 , 在更广的范围来观测中国民众
的感知差距状况 。 利用 犐犛犛犘2009 数据对 40 个国家居民的感知差距与
客观差距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 10 图 2 显示 , 所有国家居民自感收入差距
10. 不同国家居民感知差距的测量来自国际社会调查项目 ( 犐犛犛犘 , 犺狋狋 狆 : ∥ 狑狑狑.犻狊狊 狆 .狅狉 犵 /
犿犲狀狌狋狅 狆 / 犺狅犿犲 /), 该项目关于 “ 社会不平等 ” 议题的可得最新资料为 2009 年度的调查数据 。
其中 , 关于感知差距的询问方式是 “ 您是否同意我国的收入差距太大了? ” 答案分为五类 , 分别
是 : 1. “ 非常同意 ”, 2. “ 同意 ”, 3. “ 不同意也不反对 ”, 4. “ 不同意 ”, 5. “ 非常不同意 ”。 虽然此问
题与 犆犌犛犛2013 的相关问题稍有出入 , 但总体上仍可进行比较分析使用 。 关于贫富冲突感的
测量题器是 “ 在您看来 , 我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冲突情况如何? ” 答案分为四类 , 分别是 : 1. “ 非
常严重 ”, 2. “ 严重 ”, 3. “ 不是很严重 ”, 4. “ 根本没有冲突 ”。 客观收入差距来自于全球收入
不平等数据库 ( 犠犐犐犇 , 犺狋狋 狆 狊 : ∥ 狑狑狑.狑犻犱犲狉.狌狀狌.犲犱狌 / 狆 狉狅 犼 犲犮狋 / 狑犻犻犱狑狅狉犾犱犻狀犮狅犿犲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犱犪狋犪犫犪狊犲 ), 该数据库不仅可以获得公开资料 , 而且提供了包括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年
度居民收入差距指数 , 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 需要指出的是 , 其根据不同的收入定义 , 提供了多
种不平等指数 , 我们此处使用的是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的收入差距状况 。
3
·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