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232

收入差距 、 不平等感知与公众容忍度

   样使用 犐犛犛犘2009 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 , 中国民众自感穷人与富人
   之间有较为严重冲突的比例居所列国家第 8 位 , 同样低于实然水平 。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 在总体意义上 , 中国居民更低估了客观差距
   状况 。 这一初步发现也为我们理解为何中国民众面对较大的收入差距
   却持有较高容忍度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跨国比较的事实基础 。 11
       表 5 报告了以个体容忍度为因变量的统计分析过程 。 模型 犃1 是
   仅引入客观收入差距后的统计结果 。 可以明显看到 , 其对个体容忍度
   并无显著影响 , 解释力微乎其微 。 模型 犃2 进一步纳入感知差距变量 ,
   与客观差距不同 , 其影响效应十分显著 , 即随着收入差距感知程度的增
   大 , 对差距的容忍度也随之下降 。
       模型 犃3 纳入相关社会人口学控制变量 , 感知差距的影响效应未
   发生明显变化 。 从群体特征来看 , 城镇居民和无固定工作者的收入差
   距容忍度明显更低 , 年龄与容忍度表现为倒 “ 犝 ” 型关系 。 进一步讲 , 需
   要强调的是 , 信息获得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 经常通过看报 、 听广播 、 上
   网等方式获取信息者并未对收入差距表现出更多的批判倾向或厌恶情
   绪 。 这一方面可能与媒体议题设置和公众注意力分配有关 。 在社会问
   题多发 、 易发的转型时期 , 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虽然关键 , 但与各种新
   生问题或突发问题相比 , 其在诸多社会议题中可能并不会引发公众的
   过多注意力 。 另一方面 , 信息获得方式和内容往往与个体的社会经济
   地位正向相关 , 这也可能使得信息资源占优者对收入差距问题并不会
   过多关注 。 当然 , 受限于数据资料 , 以上都只是理论上的猜测 , 仍有待
   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检验 。
       模型 犃4 是在模型 犃3 基础上对自利因素的检验 。 首先 , 地位结构
   的影响并不清晰 , 各指代变量的作用方向也不尽一致 , 仅有受教育年限
   的作用显著且方向为负 。 对于这一结果 , 如以往研究所强调的那样 , 教
   育程度往往扮演 “ 双重角色 ”: 一方面 , 它是衡量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指
   针之一 , 另一方面 , 教育程度越高者 , 也往往对不平等持有更多批判态
   度 ( 李骏 、 吴晓刚 , 2012 )。 同时 , 个体教育程度提升的同时 , 也会极大提
   升收入预期 , 一旦预期得不到较好满足 , 对既有的收入分配现状也会表



   11. 需要强调的是 , 至于为何不同国家民众面对同样的收入差距会表现出不同的感知反应 , 是
   需要专辟分析的课题内容 , 本文仅是做比较性描述 , 并无意去探究其中的原因机制 。


                                                             5
                                                            2
                                                          · 2  ·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