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6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236
收入差距 、 不平等感知与公众容忍度
面产生影响 , 进而导致内生性问题 。 13 由于我们很难捕捉和观测到这些
变量 , 且寻找一个与感知差距相关但与容忍度不直接相关的工具变量
十分困难 , 我们因此借鉴既往研究的做法 ( 潘春阳 、 何立新 , 2011 ), 分别
按照受访者所在的区县生成感知差距的 “ 理论均值 ”, 14 代表各区县民
众感知差距的总体状况 ,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可观测变量的影响 。
模型 犅5 的统计结果显示 , 客观差距仍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 感知差距的
影响效应虽然有所减弱 , 但在 0.1 的统计水平上依然显著 。
通过以上分析 , 假设 1 和假设 2 得到证实 。 即 , 一方面 , 中国民众
在总体上确实低估了客观差距的严重程度 , 且这种感知偏差在跨国比
较中也具有独特性 。 另一方面 , 无论民众所处地区的客观差距水平高
低如何 , 其感知差距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 且客观差距与感知差距影响
效应分异的关系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健性 。 15
( 二 ) 情境效应与公众容忍度
前一部分的分析结果表明 , 客观差距与感知差距对居民容忍度的
影响有完全不同的效应 , 且这种主客分异的关系模式并未被以往研究
发现或重视 。 接下来 , 我们将从情境效应的视角进一步展开讨论 。
首先 , 从情境传导效应的假设出发 , 客观差距对容忍度的影响在很
大程度上可能是通过感知差距的中介过程间接体现出来 。 通过中介模
型进行统计分析后显示 , 虽然客观差距对个体容忍度无直接效应 ( 见表
7 的模型 犆1 和模型 犇1 ), 但其间接效应十分显著 ( 见表 8 )。 即个体所
处区县的客观差距越大 , 感知的收入差距也越大 , 而感知差距又会进一
步影响关于社会总体收入差距容忍度的高低 。 由此可以认为 , 感知差
距确实是以 “ 遮掩效应 ” 的角色在客观差距与容忍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 16
或者说 , 无论客观差距大小 , 只有为民众所感知 , 才会影响其容忍度 。
13. 关于主观变量解释主观变量的问题 , 胡安宁 ( 2019 ) 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 他认为 , 虽然在
方法论层面存在诸如混淆偏误 、 内生性关系等疑问 , 但如其所强调的 , 主观解释主观仍然是社
会学议题中非常重要且需要并能够在经验和方法层面进一步拓展的分析进路 。
14. 以组均值对中的做法 , 有学者认为 , 在分层模型中 , 层 1 变量的组均值实际代表的是层 2
单位的情境效应 , 这种做法能够帮助处理群体情境是否或如何对个体行为造成的影响 ( 谢宇 ,
2010 : 306 )。
15. 在分析中 , 我们还采取剔除收入差距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区县 、 依次剔除每一个区县等方式
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健性 , 客观收入差距与感知收入差距的影响模式均未发生变化 。
16. 从中介效应的关系路径出发 , 关于直接效应无显著性是否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中介机制这
一问题 , 温忠麟和叶宝娟 ( 2014 ) 的研究做了详尽的论述 。 他们强调 , 如果在初步分 ( 转 231 页 )
9
2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