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235
社会 · 2020 · 2
的基尼系数统计量 。 结果显示 , 客观收入差距水平同样不具有显著性 ,
而感知差距的负向影响效应仍十分显著 。
第二 , 本文用以衡量感知差距的变量是一项较为通约的题器 , 但从
实际出发 , 每一个体对收入差距感知的 “ 锚定点 ” 可能不同 , 由于文中使
用的变量测量难以体现这种锚定效应 , 我们以个体的主观地位感知代
替做检验 , 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 其一 , 如前文文献所讨论的 , 地位
感知虽不完全等同于不平等感知 , 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收入
的分化程度 。 相关研究也发现 , 客观收入差距越大 , 民众的主观地位认
同越低 ( 犔犻狀犱犲犿犪狀狀犪狀犱犛犪狉狉 , 2014 ; 陈云松 、 范晓光 , 2016 )。 其二 ,
犆犌犛犛2013 调查中的主观地位感知是一项 “ 自我锚定 ” 量表 ( 狊犲犾犳
犪狀犮犺狅狉犻狀 犵 狊犮犪犾犲 ), 建立在双重认知 ( 犱狌犪犾 狆 狉狅犮犲狊狊 ) 的基础上 , 以减少人
为分类可能产生的偏误 。 首先 , 不依赖于事先的地位划分 , 让每一个体
对社会总体建立一个内隐的由高到低的地位分类框架 ( 犳犻狉狊狋 狆 犲狉狊狅狀
狏犻犲狑 , 十分类的地位阶梯 ), 然后 , 受访者再将自身放置于这一阶梯的相
应位置 ( 犃犱犾犲狉 , 犲狋犪犾. , 2000 ; 犛犮犺狀犲犻犱犲狉 , 2019 )。 由此可知 , 如果地位感
知对差距容忍度的影响效应类似于感知差距 , 则进一步验证了后者的
测量效度 。 模型 犅3 的统计结果显示 , 受访者的地位感知越低 , 对收入
差距的容忍度也明显越低 , 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 , 关键解释变量的影响
效应与作用方向仍然稳健 。
第三 , 如前文所述 , 将因变量视为连续型变量在解释上更为简单直
观 , 但仍有必要使用序次 犔狅 犵 犻狋 检验统计结果是否稳健 。 模型 犅4 显
示 , 客观差距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 感知差距的影响同样明显 。 这意味
着 ,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 , 个体对收入差距的感知程度每增加 1 个
单位 , 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就会下降 0.414 个对数单位 , 也即 , 相对于
“ 较能容忍 ” 而言 , 随着感知差距的增加 ,“ 完全容忍 ” 的发生比 ( 狅犱犱狊
狉犪狋犻狅 ) 为 0.661 ( 犲 )。
-0.414
第四 , 由于本文构建情境效应的变量仅有客观收入差距 , 所以选择
使用 犗犔犛 回归进行统计分析 。 从理论逻辑出发 , 客观差距与感知差距
以及差距容忍度分属于不同层次 , 从而可能存在生态谬误 ( 犲犮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
), 通过多层模型进一步验证十分必要 。 同时 , 无论是感知差距
犳犪犾犾犪犮 狔
还是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 , 都来源于人们的主观判断 , 可能存在某些难
以被观测的关键变量 , 比如 , 个体的性格等固有特征同时可能对两个方
· 2 ·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