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218
收入差距 、 不平等感知与公众容忍度
同理论框架的解释力提供了可行性 。 通过以上梳理也不难发现 , 在解
释力上 ,“ 自我利益论 ” 可以解释 “ 高地位 — 高容忍 ” 现象 ,“ 相对剥夺论 ”
和 “ 新制度主义论 ” 可以解释 “ 高地位 — 低容忍 ” 与 “ 低地位 — 高容忍 ”
现象 , 但都难以同时解释民众总体高容忍的现状及其成因 。 而在立论
的条件基础上 , 以上不同类型的解释框架都潜在假定 , 民众无论对其在
社会中的地位定位还是总体收入差距状况 , 都有清晰的认知 , 只不过是
出于自我利益考量 、 遵从社会合法性规范或以社会共识期待为锚点而
表现出不同的容忍倾向 , 但这明显有违社会事实 。 也即 , 考察民众对收
入差距的容忍度 , 首先应建立在社会个体对客观收入差距是否有感 , 以
及感受程度是否有别的条件基础上 。 对这一条件环节或因素的忽视 ,
可能使上述分析机制的解释力产生偏误 。
本文认为 , 探讨民众对客观收入差距的容忍度 , 脱离不了其对收入
差距的真实感知及客观差距与感知差距之间的关系模式 , 即客观收入
差距大 , 并不意味着民众感知到的收入差距大 。 如果将收入分配结构
视为社会情境 , 那么不同个体 、 群体以及社会整体如何受到此种情境的
影响或做出态度反应 , 无疑在于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和感知真实的收入
差距状况 。 就像有的研究所强调的那样 , 客观差距与感知差距之间的
分异是诸多政治与社会后果产生的重要原因 ( 犠狌 , 2009 )。 沿循着这一
思路 , 本文提出从 “ 情境 — 感知 ” 的关系路径来进一步分析民众的容忍
度差异 , 进而补充为以往研究所忽视的部分 。
二 、 客观差距与感知差距 :“ 情境 — 感知 ” 的分析框架
个体无所不在社会情境 ( 狊狅犮犻犪犾犮狅狀狋犲狓狋 ) 之中 。“ 嵌入 ” 结构环境的
个体 , 无论是较为稳固的价值认同 , 还是易于流变的态度观念 , 都会程
度不一地受到外在社会情境及其变动的影响 ( 犐狀 犵 犾犲犺犪狉狋犪狀犱
犃犫狉犪犿狊狅狀 , 1994 ; 周晓虹 , 2014 ; 犜狅狉犿狅狊 , 犲狋犪犾. , 2017 )。 在这一意义上 ,
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虽然是由不同个体的收入组成 , 其所形构的
社会情境却会影响每一个体关于收入分配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观念 。
相关从社会情境视角展开的研究发现 , 客观收入差距对民众的容
忍度有显著的结构效应 。 比如 , 有研究使用 犐犛犛犘1999 调查数据进行跨
国比较后发现 , 一个国家的实际收入差距越大 , 民众的容忍度反而越高
( 犆犪狊狋犻犾犾狅 , 2011 )。 与之相仿 , 同样是在 犐犛犛犘 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 为避
1
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