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社会》2020年第2期
P. 215

社会 · 2020 · 2

   合理 、 收入差距能否容忍的感受更多来自与参照群体的比较 , 相对地位
   而非绝对地位的影响更为明显 , 其中 , 相对剥夺的社会心理机制起着重
   要的作用 ( 犑犪狊狊狅 , 1980 ; 犠 犵 犲狀犲狉 , 1991 )。 也就是说 , 因为不同群体用以
   参照比较的对象分殊有别 , 客观地位较高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同样可能
   较为强烈 。 2 当然 , 参照群体的对象范围十分广泛 , 不同研究证明相对
   剥夺预设的操作化方式也有所不同 , 但国内多数研究发现 , 与参照群体
   相比的落差越大 , 收入公平感就越低 ( 马磊 、 刘欣 , 2010 ; 魏钦恭等 ,
   2014 ; 李颖晖 , 2015 ), 进而认为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就更低 。
       确实 ,“ 相对剥夺论 ” 对 “ 地位结构论 ” 有一定的补充 , 也增强了 “ 自
   我利益论 ” 的解释力 , 但在解释为何民众对拉大的收入差距有较高容忍
   度这一现象时仍然有一定的不足 。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 ,
   相对地位低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 赫希曼等在关于 “ 隧
   道效应 ”( 狋狌狀狀犲犾犲犳犳犲犮狋 ) 的论述中发现并强调 , 他人境遇的变好也可能
   对处于逆境中的群体带来积极的示范效应 , 进而使得他们能够容忍群
   体间的差距和不平等现状 ,“ 人们宁可选择经济增长带来的些许收入分
   配不均 , 而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间的均等主义分配 ”( 犎犻狉狊犮犺犿犪狀犪狀犱
   犚狅狋犺狊犮犺犻犾犱 , 1973 : 548 )。 同时 , 无论是客观地位还是相对地位处于劣势
   者 , 其态度感受和行为偏好并非一成不变 , 个体的心理调节作用和适应
   性态度往往会让从研究者 “ 主位 ” 出发的判断与对象主体的真实感受有
   所不符 , 甚至完全相反 。 比如阿玛蒂亚 · 森 ( 2013 : 53 ) 就强调 ,“ 在进行
   福利和剥夺状态的人际比较时 , 我们的愿望和享受快乐的能力随具体
   环境而调整 , 特别是逆境中我们会调整自己以使生活变得更易于忍受
   一些 …… 受剥夺的人们出于单纯生存的需要 , 通常会适应剥夺性环境 ,
   其结果是 , 他们会缺乏勇气来要求任何剧烈的变化 , 而且甚至会把他们
   的愿望和期望调整到按他们谦卑地看来可行的程度 ”。
       另一方面 , 即便不同地位群体由于在相对比较过程中产生的被剥


   2. 需要强调的是 , 自 “ 相对剥夺感 ” 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之后 , 相关研究或以之为机制的研究
   如恒河沙数 。 当我们追溯早期关于这一概念的使用时 , 更多强调的是一种 “ 悖论现象 ”。 斯托
   弗等 ( 犛狋狅狌犳犳犲狉 , 犲狋犪犾. , 1949 ) 在 《 美国士兵 》 中谈到 , 尽管空军在战时得到提拔的机会远多于
   一般士兵 , 但当升迁的预期超过实际速度时 , 引发的受挫情绪或相对剥夺感反而更为强烈 。
   同样 , 格尔 ( 犌狌狉狉 , 1970 : 46-56 ) 关于发展型相对剥夺的描述也强调 ,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 虽然
   个体的收益在增加 , 但相对收益不能满足过高预期的悖差状态同样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


       8
    ·  0 ·
      2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