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8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228
区域文化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 基于跨省流动人口的研究
集中在单方面针对女性的 “ 七出 ”, 将其作为欺压女性的非人道德进行
彻底否定 ( 杨联芬 , 2015 )。 有学者甚至将高离婚率看作现代性的一部
分 , 认为现代化的发展将带来婚姻稳定性的必然下降 ( 犌狅犾犱狊犮犺犲犻犱犲狉
犪狀犱犠犪犻狋犲 , 1991 )。 二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 离婚文化担负着瓦解传统
儒家伦理 、 破除封建文化的重任 。 很多人将自由离婚视作新道德对旧
道德的战胜 : 赞同离婚属于新派 , 体现进步和文明 ; 反对离婚则属于保
守和封建 ( 沈雁冰 , 1922 )。 其三 , 离婚文化秉承了个性解放和个体自由
的时代主旋律 。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深知家庭本位主义是中国文化传
统的核心 , 要破除传统就必须对 “ 家庭 ” 来个彻底的批判 ( 孙向晨 ,
2015 )。 西方文化将个人视为社会行为的主体 , 个人具有至高的价值 ,
因此提倡个性独立解放 , 消解个人对家庭的依附 。 相对来说 , 永久婚姻
文化则站在了个性解放和个体自由的对立面 , 成为中国负面传统文化
的代表 。 随着现代化 、 市场化的发展 , 个人主义 、 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性
的基本内容 , 家庭则从需求共同体变成一种选择性关系 。 根据贝克的
个体化理论 , 在新时代的婚姻关系中 , 个体不再只是屈从于家庭的需
要 , 而是将个体的需要带入家庭 。 一旦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 家庭就
有濒临破裂的危险 , 一个人终其一生可能会组成多个家庭或在多个家
庭中度过 ( 贝克 , 2011 )。
( 三 ) 离婚文化影响婚姻稳定性的继承效应和浸染效应
关于文化的属性 , 早期学者普遍认为 , 文化可以代际传递并保持较
高程度的稳定性 ( 犎犻狋犾犻狀犪狀犱犘犻犾犻犪狏犻狀 , 2004 )。 帕森斯认为 , 人们的价值
观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 主要发生在童年时期 ; 一旦内化 , 这些文
化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 犘犪狉狊狅狀狊犪狀犱犛犺犻犾狊 , 1951 )。 也就是
说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 、 较为缓慢的 , 一旦内化成人们的态度和
信念 , 就会持续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
( 犌狌犻狊狅 , 犲狋犪犾. , 2006 )。 费尔南德斯 ( 犉犲狉狀á狀犱犲狕 , 2011 ) 对文化的稳定性
理论提出了批评 , 她认为文化可以代际传承 , 但也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
的影响 , 比如新的社会经验 、 与他人或新文化的互动等 。 从上一代那里
继承的或者在成长过程中浸染其中的文化 , 受个体经验的影响也会逐
渐发生变化或者更新 ( 犘狅犾犪狏犻犲 犼 犪 , 2015 )。
本研究以费尔南德斯的文化理论作为参考框架 , 认为文化兼具继
承性和浸染性特征 : 继承性使群体或个人的文化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定
1
2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