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4
“ 议彩礼 ”: 论农村彩礼形成机制中的道德嵌入性
)。 3 彩礼正是衔接个人的道德感受力
确的道德感受力 ( 犿狅狉犪犾狊犲狀狊犻犫犻犾犻狋 狔
和集体习惯 4 的节点 : 结亲的双方不仅获得了对自己的 “ 体面身份 ” 确
切的理解 , 而且也在非常具体的情境中确认和回应了道德社区对彩礼
的集体期待 。
彩礼在社会行动上因此有着更为基础的意义 。 对行动过程本身的
探究构成了笔者理解彩礼的一个核心关注 , 也是我们对针对彩礼的田
野工作的入手点 。 5 笔者通过 “ 议彩礼 ” 这一议价过程的考察正是希望
能接续泽利泽等人对市场嵌入文化体系的研究 , 挖掘议价这一看似是
纯粹的经济行为背后所蕴涵着的文化价值和道德意涵 , 从而在中国乡
土社会研究中带回 “ 结构 — 行动 ” 问题中价值与意义的维度 ( 费孝通 ,
2003 ), 以期在 “ 议彩礼 ” 这一特殊情境中拓展和细化对于 “ 关系社会 ” 中
人们的行动伦理和道德观念 ( 周飞舟 , 2018 ) 的理解 。
3. 克雷曼 ( 犓犾犲犻狀犿犪狀 , 1999 ) 在对于生物伦理的考察中提出 , 将伦理准则视为个体性的选择 ,
认为其应该建立在哲学性与心理性的反思之上的观念并不能解释道德生活的社会过程 。 人
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各种面向 , 他们在经济 、 文化 、 亲友关系 、 工作活动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
道德视野 , 也形塑了人们的道德感受力 。 在任何文化语境之下 , 人们都共享这一能力 , 而这一
普适性的特质是许多主观性共识达成的基础 。 只要将行动者的经验生活自然化 , 不同情境下
行动者的伦理就是可以被预测和把握的 。
4. 汤普森 ( 2002 ) 看到 , 当自由市场 、 资本的力量侵入传统社区 , 危及居民的基本生存时 , 社区
固有的习俗与惯例中所包含的责任 、 规范与义务 , 构成了居民反抗资本主义的道德力量 。 斯
科特 ( 2001 ) 在道义经济视角下对于东南亚小农抗争政治的考察中 , 发现在地方传统的文化体
系中存在一种反经济理性的集体行动机制 , 违背了农民对于基本生存权利与朴素正义观念的
国家行为将会引发反叛 。 受到这一思想脉络的启发 , 关注道德经济的学者对于集体习惯的讨
论大多局限于面临生存危机的小农群体 , 并且将其视为极端状态之下反理性的道德实践 。 本
文在此基础上延伸对于 “ 集体习惯 ” 的反思与探讨 , 我们对于此概念的使用糅合了两个面向 ,
一方面 , 它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彩礼价格 , 即 “ 大行价 ”; 另一方面则是价格背后难以被标价的习
惯 , 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系列道德性的考量 , 比如对自身道德声望的锚定与感知 , 以及对于结亲
家庭行为的道德判断 。 不过 , 这一系列道德的期待与判断 , 仍旧要通过行动者理性的 “ 议价 ”
的过程 , 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 。 可见 ,“ 集体习惯 ” 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于市场 、 国家权力的反
抗 , 也不仅仅需要符合集体的道德期待 。 议彩礼过程中 、 经济理性的原则同样对个体构成约
束 , 行动者对 “ 集体习惯 ” 的遵循和顾忌混杂着理性的考量 。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 , 我们看到了
“ 集体习惯 ” 这一概念如何超出了汤普森与斯科特等人的使用所指涉的意义范围 。“ 集体习
惯 ” 不仅可以作为人们在危机状态下借以反抗外部力量的道德武器 , 而且可以具有日常性的 、
高度互动性的意义 。
5. 社会行动的过程性 , 不仅构成了对个体道德意识的重新理解 ( 犃犫犫狅狋狋 , 2005 , 2016 : 16-32 ),
也是构成关系性研究的关键 ( 犈犿犻狉犫犪 狔 犲狉 , 1997 ), 严格来说 , 过程性的行动 , 并不等同于机制
( 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 ) 本身 , 但本文所使用的机制之说 , 重视的是关系的延续性 ( 犛狋犻狀犮犺犮狅犿犫犲 , 1991 ;
犜犻犾犾 狔 , 1995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