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11
社会 · 2020 · 1
二 、 市场和礼物 : 既有研究回顾
彩礼起源于婚姻六礼中的 “ 纳征 ”, 指男方向女方送聘财 , 订立婚约
( 李霞 , 2008 )。 顾涛 ( 2012 ) 指出 ,“ 古代婚礼在本质上根植于人之情性 ,
所设礼节处处紧扣于此 ”。 彩礼首先是以礼的形式规范婚姻秩序 , 起到
敦化男女之情 、 结两性之好的作用 。 充满人类学色彩的彩礼研究主要
从偿付与资助的视角出发 。“ 婚姻偿付理论 ” 认为 , 新娘嫁到新郎家 , 将
会使女方家族丧失了一个劳动力 。 男方为了向女方家补偿新娘的养育
成本和劳动力损失 , 需要支付相当于新娘劳动价值的彩礼 。 女性的生
育价值与劳动价值从原生家庭到婆家的传送 , 随着彩礼的流动而完成
( 弗里德曼 , 2000 : 38 )。 1949 年以后 , 妇女解放运动凸显了女性的生产
价值 , 彩礼补偿性支付的意涵因而更加显著 ( 阎云翔 , 2000 : 191-192 )。
“ 婚姻资助理论 ” 则转向纵向的代际财产转移 , 财产虽然初步经彩礼从
男方家流入女方家 , 但其中一部分又以嫁妆的形式流入小家庭 ( 犌狅狅犱 狔
犪狀犱犜犪犿犫犻犪犺 , 1973 )。 阎云翔 ( 2000 : 194 ) 指出 , 下岬村的婚姻支付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越来越多地由偿付向资助转化 , 年轻人的自
主权上升 , 作为小家庭发展资产 , 嫁妆的比例越来越高 。 近年来 , 由于
各地彩礼价码不断攀升 , 一些学者还认为彩礼已逐渐成为代际剥削的
手段 ( 王德福 , 徐嘉鸿 , 2014 ; 韦艳 , 姜全保 , 2017 ), 甚至伴随出现了家庭
内兄弟之间 “ 稀释型代内剥削 ” 的现象 ( 韦艳 , 姜全保 , 2017 )。
因此 , 在人类学结构功能论的礼物分析框架下的婚姻支付研究 , 虽
然强调了彩礼作为姻亲的互惠媒介以及代际之间的资产转移方式所发
挥的社会功能及其面临的挑战 , 但由于缺乏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及变
迁中探究彩礼问题的视野 , 而且始终忽略了更微观的彩礼议定过程 , 因
而使得对彩礼的认识局限在其功能意义上 , 彩礼的道德意涵也由原初
“ 礼 ” 的最高点急剧降到 “ 剥削 ” 的最低点 , 对深入理解彩礼在中国社会
中的意义尚缺乏有创见性的启发 。
“ 婚姻圈 ”“ 婚姻市场理论 ” 则从现代化进程对于婚姻与家庭的冲击
这一维度着眼 , 考量彩礼在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中扮演的角色 。 改革开
放后 ,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 , 形成 “ 打工 ” 浪潮 , 从而引发了
婚姻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 邓智平 , 2004 ; 李煜 , 2011 )。 农村传统婚姻圈
被打破 , 青年男女的择偶空间得以扩展到更广阔的婚姻市场 , 形成层次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