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83
社会· 2019 · 6
不具有某种价值上的褒义或贬义,而是一种对客观状态的描述,即脱离
了亲属关系以及同乡关系(总体而言,可以说是脱离了由“差序格局”而
规定的人之伦理秩序)的明清时代之人的处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一个关系性的存在,或者说是差序格
局中的存在。虽然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中,按照“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顺序,有着家之外的国与天下的范畴,在理学思想中也有“民
胞物与”的讲法,但对一般百姓而言,亲属与同乡关系仍是最为具体的。
在实际的“差序格局”中,通常最多能推广到同乡之人,有所谓“同乡之
情”,但在同乡之外,当面对天下的异乡人时,更多地则是采取一种非伦
理的“非人”态度。
“异乡人”的这种生存状态在中国传统中早有描述。 3 明清时期的
文艺作品中,除去对异乡人自己的思乡与孤独之情的描写之外,更多了
许多客观的对于异乡人态度的论述。例如,在续撰《红楼梦》第八十六
回中,便有如下情节:
我与李祥两个俱系生地生人,幸找着一个好先生,许他银子,
才讨个主意,说是须得拉扯着同哥哥喝酒的吴良,弄人保出他来,
许他银两,叫他撕掳。他若不依,便说张三是他打死,明推在异乡
人身上,他吃不住,就好办了。(曹雪芹等, 2002 : 1206 )
这便是将恶事推在异乡人身上,欺负异乡人的事情。此外,《三刻
拍案惊奇》第六回“冰心还独抱 恶计枉教施”中,也有银匠欺负异乡人
的事情:“银匠看了,又是异乡人,便弄手脚,空心簪子足足灌了一钱密
陀僧”(梦觉道人, 1987 : 73 ),更有一句俗语可作为典型的总结:宁为故
乡鬼,莫作异乡人。
这种所谓“非人”的态度,一般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异乡人在他乡
往往会遭人欺负。例如,在《四进士》剧中,便有刘二混欺负异乡人的情
节。另一方面,异乡人在他乡往往也会肆无忌惮,以“非人”态度对待他
人。例如,杨春要到异乡来买一个妻子,而非明媒正娶。在毛朋劝杨春
放走杨秀贞时,杨春不同意,称:“那我岂不是人财两空”。在此,他也是
3. 例如,唐诗中便有众多抒发异乡人之情的诗歌,如广为人知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
怀》)以及“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刘禹锡,《元日感怀》)等。
· 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