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58
非人间、曼陀罗与我圣朝: 18 世纪五台山的多重空间想象和身份表达
者班禅喇嘛从拉萨出发,经藏北、西宁、张家口去五台山,或者章嘉呼图
克图从西宁出发去五台山,大致需要一年时间。不过,这漫长的道路穿
过了广阔的藏传佛教盛行的游牧地带,正是传教布道与政治联盟的契
机(佐藤长, 1983 )。无论对于大清皇帝还是藏传佛教高僧而言,到五台
山朝拜都无异于一场“尼加拉”式的仪式展演,既是政治性的,也是文明
性的。
五台山是一个绝佳的展演空间,联结着定居的农耕地区和游动的
放牧地区,勾连起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儒、道以及文人等不同知识传
统,是一个由不同民族、信仰和知识传统混杂交融的区位。在清帝国不
断扩张的版图中,五台山逐步从明代军屯的边地变成了帝王朝拜的腹
地。明代皇帝对五台山虽有封赏和营建,却从未亲自朝拜五台山,而盛
清历任皇帝不仅多次朝山拜佛,做布施、建道场,还大规模修建五台山
的寺庙、行宫和道路,并且主导编写了钦定版山志。帝王亲临、时局安
稳和交通便宜诸因素,使得五台山从明末虎灾匪患之地逐渐成为繁荣
的政治、宗教、商贸中心,吸引着来自我国的汉地、蒙古、藏区以及印度、
日本、朝鲜等地的高僧、政客、信徒和商贩。
18 世纪之前,五台山在不同文明体系和知识传统中交替被视为中
心或者边缘,自 18 世纪开始,五台山在汉藏神圣地理和叙事传统中的
核心地位逐步稳定。从 17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早期,汉传佛教寺庙和
藏传佛教寺庙的建造和改宗逐步塑造着五台山的地景,汉文山志和藏
文圣地志的书写不断制造出五台山的神圣传统,其间至少出现过 21 部
不同版本和语言的五台山山志或者朝圣指南,包括汉文、藏文和蒙古文
等( 犜狌狋狋犾犲 , 2011 : 180-181 )。本文主要分析和比较其中四个汉藏文
本,包括 18 世纪在汉传佛教界流行并被聚用长老及其弟子们再版的由
镇澄( 1547-1617 年)编写的《清凉山志》, 18 世纪初由五台山大喇嘛老
藏丹贝坚赞( 犅犾狅犫狕犪狀 犵犫狊狋犪狀狆 犪 ’ 犻狉 犵狔 犪犾犿狋狊犪狀 , 1632-1684 年)及其弟
子老藏丹 巴 ( 犅犾狅犫狕犪狀 犵犫狊狋犪狀狆 犪 , 1650-1706 年)编 写 的 《清 凉 山 新
志》, 18 世纪晚期由清廷主导编纂的《钦定清凉山志》,以及 18 世纪中
期由章嘉呼图克图若白多吉( 犔犮犪狀 犵狊犽 狔 犪犚狅犾 狆 犪 ’ 犻狉犱狅狉 犼 犲 , 1717-1786
年)编写的藏 文 版《圣 地 清 凉 山 志》( 犣犺犻狀 犵 犿犮犺狅 犵狉犻犫狅犱狑犪狀 犵 狊犫狊犻犾
犵狔 犻 犵 狀犪狊犫狊犺犪犱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这四个文本所展现的汉传佛教叙
事、藏传佛教叙事和皇权叙事,探讨不同文明体系中对于空间和地景、
· 1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