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201903
P. 206
主观变量解释主观变量:方法论辨析
心理特质比较稳定的情形。当然,我们一般会认为,这一条件在大多数
情况下是能够满足的。例如,我们在经验分析的时候通常假设,那些深
藏于个体内心的特质具有一个稳定的数值至少不会在短短数年之内发
生巨大的变化。其次,用个人固定效应作为代理变量,其代理的因素是
那些没有直接观察到的个体特征。其优点在于,研究者不需要像上述
变量测量策略中那样明确指出潜在的心理特质究竟是什么,因此,固定
效应的分析对研究者的理论要求不是很高。此外,个人固定效应可以
代表多个潜在的混淆心理因素,这与基于变量测量的策略相比,也是一
个很大的优势,即固定效应模型可以间接控制可能存在的多个混淆心
理特质。最后,基于个人固定效应的分析之所以能够帮助应对混淆偏
误,在于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由个人固定效应以及个人固定效应背后
的心理特质发出的,即因果关系的箭头方向是从个体固定效应分别到
自变量和因变量。但是,如果这种因果关系的方向反过来,即个体的个
人固定效应是由自变量或者因变量来“定义”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利
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处理混淆问题,否则会出现“对撞性误差”( 犮狅犾犾犻犱犲狉
,
犫犻犪狊 )( 犈犾狑犲狉狋犪狀犱 犠犻狀狊犺犻 狆 2014 )。在 有 向 无 环 图 ( 犱犻狉犲犮狋犲犱犪犮 狔 犮犾犻犮犪犾
犵 狉犪 狆 犺 )中,当两个变量 犃 和 犅 同时作用于第三个变量 犆 时, 犆 就被称为
“对撞变量”( 犮狅犾犾犻犱犲狉 )。如果研究者控制了 犆 ,那么前置的两个变量 犃
和 犅 就会形成虚假关联。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如果作为自变量和因变
量的主观变量非常特殊,它们共同定义了一个个体的特征的话,那么个
人固定效应(例如 犐犇 )就会成为一个对撞变量,此时,如果再控制个人固
定效应,就会出现对撞性误差。举个例子,一项调查可以设置两个主观
变量问题作为过滤问题。个体一定要满足一定的回答要求(例如都是正
面回答)才会接受进一步调查。此时,如果我们控制个人固定效应的话,
两个过滤问题就会呈现虚假相关性,即产生所谓的对撞性误差。
五、三种应对策略的总结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三种应对策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在表 3 中,我们从论证难度、资料要求和实践难度三个角度进行总结。
在论证难度上,采取理论论辩的应对策略重在“说服”读者,论证难
度很高,需要研究者很好地掌握相关理论资料。同时,如何在论辩的同
时克服研究者的主观随意性也是论证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变
· 1 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