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201903
P. 208

主观变量解释主观变量:方法论辨析


   分析过程提供非常具体的指向性信息。由于“主观解释主观”的问题从
   本质上讲还是经验层次的方法论问题,现有社会学的理论的贡献会比
   较受限。例如,即使是上文所列举的“文化—信任关系”一例中,政治学
   者史天健的论述也更多地付诸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而不是
   立足于更为严格的心理学理论以区分“价值”观究竟何以与“态度”相区
   别。因此,正如上文所述,他的论述是否成立,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读
   者是否“信服”,这无疑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关于中国社会不同侧面均开始
   注重积累历时性数据资料,这为数据分析的固定效应策略提供了极大
   的便利。例如,本文上面讨论中所采用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就
   成功收集到北京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学生从入学到工作的历时性资
   料。通过采用多种调查技术和手段,历年之间的数据流失率很低。与
   之类似的高质量历时性资料还有很多(例如,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且
   正不断涌现(例如,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这些都为进行固定效应分析提
   供了资料支撑。
       最后,个体层次的历时性资料收集需要时间的积累,但是,如果研
   究课题的分析单位可以提高到更高的地区层次,那么大量的官方资料
   就可以利用(例如人口年鉴、统计年报等等)。此外,自 2003 年便开始
   收集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可以基于地区或者特定的人口群体(例如,特
   定的世代)转化为准面板资料。这些准面板数据也可以帮助研究者利
   用固定效应来处理“主观解释主观”过程中的混淆偏误。

       六、未尽议题

       在使用主观变量解释主观变量时,还有一系列未尽的议题,这些议
   题在本部分进行讨论。具体而言,这些未尽议题包括因果关系的方向、
   敏感性检验和测量误差。
       第一个未尽的议题是,上述的三条应对策略都是针对潜在的混淆
   偏误。但除了混淆偏误之外,“主观解释主观”的分析进路还面临另外
   一个方法论上的难题,即因果关系的方向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能
   够克服混淆偏误以确信两个主观变量之间的关联不是虚假的,但我们
   如何确定这种关联的发生方向呢?以上面所分析的大学生对社会整体
   状况的满意度与个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例,我们的理论假设是

                                                          · 2 0 1 ·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