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201903
P. 156

劳工输出、跨国生产政治与剥削关系的形成


   市场力量支配的情况下形成了生产的“专制体制”(汪仕 凯, 2010 ;李
   洁, 2005 )。隐蔽剥削关系中 国家 力量 和市场 力量 共同 发挥作用,福
   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 和 劳动 法等 维 护工 人权 益,使 资 方的强 制行为
   受到限制,进而做出让步 和 妥 协,这种 情况下 生产 体制 转 变为“霸权
   体制”。跨国劳工输出过程中形 成的“显性剥 削关 系”也是国 家与市
   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是,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使劳动
   力依赖国外资本获得收入,而外劳制度限制、资方对外劳制度缝隙的
   利用共同形塑 了 跨 国 劳 工 弱 势 的 结 构 性 位 置,进 而 形 成 了“市 场 专
   制”的生产体制,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强制剥削”再度兴起
   的重要机制。因此,在深入分析外劳制度影响的同时,本研究并非单
   纯就外劳制度分析跨国劳工的弱势地位,还将这种外劳制度限制与跨
   国劳动力的再生产模式以及资方对外劳制度的利用相结合,以使国家
   制度视角的讨论更加完善。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财富的规模越大,无产阶级的
   绝对数量就越 大,产 业 后 备 军 也 就 越 多,而 常 备 的 过 剩 人 口 也 就 越
   多,这些相对过剩的人口构成了资本主义积累的重要基础,也成为资
   方劳动控制的重要手段(马克思, 1975 : 707 )。随着 资本主义 经济的
   发展,劳工逐步争权与被赋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内部形成
   了严整的法律体系和工会制度,它们在捍卫工人权利的同时,使资本
   家的剩余价值空间大 大 缩水,于 是资 本家 也通过 各种 努力试 图 打破
   劳资力量的平衡,使之对资本有利。在资本家的多种调整策略中,当
   前备受学界关 注 的 是“空 间 调 整”策 略,也 即 资 本 的 地 理 转 移 (西 尔
   弗, 2012 : 4 ;沈原, 2006 ),但发达国家内部很多中小企 业缺乏 空间 转
   移的能力,而且国家也 希 望 它 们 存在,为经 济的发 展提 供一定支 撑。
   面对资本竞争、劳动力成本提升等艰难的生存环境,跨国劳工输入给
   这些中小企业带来了生机。这种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
   劳工输出调动了世界 范 围内 的后 备 劳动 力大 军,形 成 了一个 全球过
   剩的劳动力市场,使劳 工 流 入 国的资 本家 有机 会重复 马克思 所 揭示
   的剥削机制。因劳动力的地理空间流动形成的全球劳动力市场也成
   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制剥削再度兴起的重要基础。跨国劳工流动
   过程中形成的“显性剥削关系”与其他剥削关系中剥削机制的比较见
   表 3 。

                                                          · 1 4 9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