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201902
P. 142

利益威胁、政府工作满意度与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接纳意愿


   了巨大压力。这一问题进一步在微观层面导致城市本地居民与流动人
   口的互动关系时常出现“紧张”状态。一方面,在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
   资源分配上,市民面临着来自流动人口的竞争(孙立平, 2002 );另一方
   面,双方 存 在 着 基 于 制 度 身 份 和 文 化 身 份 上 的 双 重 隔 阂 (王 春 光,
   2001 )。这样,市民排斥与制度排斥、空间隔离共同构成了当前流动人
   口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阻碍,进而可能对中国城市向“提质增效”阶段
   转型产生消极影响。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人口学和社会学领
   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就这一问题已建立起比较系统的
   研究体系,且分别从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的视角进行了全面分析。在
   以流动人口作为讨论对象的研究脉络中,学者们侧重于通过“制度排斥
   论”与“个体弱势论”这两种路径来解释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低度融
   入”现象。在以制度作为解释层次的研究中,陆益龙( 2006 )、彭希哲和
   郭秀云( 2007 )等研究者认为,户籍管理制度是流动人口在城市获取工
   作机会、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过程中面临不平等分配格局
   的结构性根源,强调改革人口管理体制对于解决流动人口“融入难”的
   问题以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关键意义。也有学者着眼于
   流动人口自身的状况和特征,认为该群体在经济、文化、行为以及情感
   等方面所面临的融入困境,实则是他们的人力资本、阶层地位以及社会
   支持网络等资源处于相对弱势状态的客观反映(王籨、梁晓, 2003 ;张文
   宏、雷开春, 2008 ;李树茁等, 2008 )。
       除了关注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所遭遇的适应、融入和认同等问题,
   另有研究者认为应深入剖析“社会融合”概念所具有的丰富性内涵,即
   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时实际上表现的是与城市本地居民相互调试、相
   互适应的互动过程(杨菊华, 2009 )。因此,对社会融入的研究可以采取
   一种动态的、多维度的、互动的视角,通过分析城市本地居民在心理和
   情感上对流动人口的接纳态度,立体、全面地还原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
   会的真实样貌。基于这一思路展开的经验研究证实了本地人的接纳意
   愿也是影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的重要因素(刘林平, 2008 )。这无
   疑弥补了以往学术界在讨论这一议题时维度较为单一的缺陷,使社会
   融合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都得到充分展示,全面还原了流动人
   口与本地市民的关系图景以及互动逻辑。

                                                          · 1 3 5 ·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