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09
社会· 2019 · 1
标签和真正丰富的方法意涵之间存在错位,造成了对质性研究方法理
解的困难。本文就讨论了四个错位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坚持定性立场的批评者将加利·金( 犌犪狉 狔犓犻狀 犵 )等人
的《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视为定量统计的代表( 犅狉犪犱 狔犪狀犱犆狅犾犾犻犲狉 ,
2010 : 67-79 )。但这样的批评忽视了该书文本蕴含的调和质性与统计
间不契合性的思想过程,也难以理解书中出现的与统计思路不吻合的
对定性研究的意涵表述。比如,书中否定了统计的随机抽样原则在少
案例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却肯定了“有目的的选取观察值”的做法。再
比如,作者虽然强调需要根据解释变量的变化范围选取观察值,但也承
认按照被解释变量的变化范围选取观察值的合理性。这些矛盾性的表
述只有通过思想史视角才可以理解( 犓犻狀 犵 犓犲狅犺犪狀犲犪狀犱犞犲狉犫犪 , 1994 :
,
142-149 )。
第 二 个 例 子,研 究 者 将 通 过 过 程 追 踪 发 现 因 果 机 制 ( 犮犪狌狊犪犾
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 )视为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进而归纳出这一方法明确的特
点和操作步骤( 犅犲犪犮犺犪狀犱犘犲犱犲狉狊狅狀 , 2013 : 1-5 ),但他们忽略了,同样
是按照过程追踪的方法操作将经验材料理论化为因果机制,操作背后
所具有的意涵可能截然不同。不同的方法论对什么是因果和什么是理
论有着多样的认识,因而书写者对追踪何种过程也是认识不一。他们
或是聚焦于个人的工具理性与制度激励( 犅犲狀狀犲狋狋犪狀犱犆犺犲犮犽犲犾 , 2015 :
31-34 ),或是将事件作为重点,抑或集中关注赋意过程。他们也会依
照完全不同的方法实践构建理论。
第三个例子,以 犙犆犃 为代表的案例比较方法相信通过一套规范的
操作可以寻找充分、必要等原因,但忽视了使操作得以成立的意涵基
础,那就是展开比较的案例为什么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被认为是预先
给定的客观存在,却忽视了研究者按照自己的要求组织材料构造案例
的思想过程,案例的不同意涵在这个过程中涌现。比如,本文讨论到的
对“可比性”的构造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过程。
第四个例子,在现今普遍流行的扎根理论中,研究者宣称有一套客
观化资料收集和编码程序操作(陈向明, 2016 : 327-332 ),却忽略了扎
根理论源于意义研究中的符号互动的基本方法论立场,更忽视了扎根
理论得以建立自我合理性的方法论本源,即为什么扎根理论自我认为
可以发现因果关系(科宾、施特劳斯, 2015 : 6-10 )。讨论者因而忽视了
· 1 0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