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94
“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
最后,转型时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嬗变的二元性或两极化特征表现
为积极与消极共存。在论述近 40 年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时,多数研
究在肯定这种嬗变的积极向度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具有的消极向度。
事实上,精神嬗变过程中积极与消极的共存,本身就是变迁或转型的一
种特征;同时,任何一种心理特征或精神特质都可能会引发积极或消极
的社会后果。如果我们只看到近 40 年整个社会朝向市场的转型,以及
对物质生活和经济成就的肯定带来的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 犌犇犘 的
狂飙突进,却忽视这种价值观也会带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那么在理
论和认知层面上一定是片面的。同理,变迁的迅即,既可能造就中国人
积极能动的社会心态,同时也会孕育焦虑、浮躁和夸耀 14 ———中国“高
铁”的得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三、面向未来: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讨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或我们所说的社会心态的嬗变,自然面临
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如果说“中国体验”是 13 亿中国人民在改革
开放 40 年的过程中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是他们在价值观、生
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迅疾变化,那么,我们能否使变迁中的中国
人的社会心态尤其是其积极的面向积淀下来,同时尽量剔除其消极面
向,以此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笔者认为,讨论中国的改革开放,讨论中国社会的转型或“中国梦”
的实现,不仅涉及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同样更与我们这个
古老国家国民精神的积极改变或中华文明的重塑休戚相关。现在,越
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为避免中国社会的进步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
犌犇犘 堆积,我们应该在积极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包括心理建设
在内的社会建设,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同步进步或嬗变。显
然,背负着厚重传统的十几亿中国人朝向文明和现代的转型同样是实
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心理建设,或者说培育与大变迁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心态,在改
革开放 40 年的过程中是一步步形成社会共识的。在改革初期出现“端
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时,中国传统中“不患寡而患不均”
14. 周晓虹 .2014. 当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笔谈(下)———焦虑:迅疾变迁背景下的时代症候[ 犑 ]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6 ): 54-57.
· 8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