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93
社会· 2018 · 6
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理想之所以还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是因为中
国社会在不断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的进步,让人们感受到
了希望;但是,现实又常常令人不满。大多数人能意识到的不满心态的
成因是这 40 年的进步带来的个人生活变迁的非均衡性。在改革开放
之初刚刚出现不同群体间收入的分化时,社会上就开始出现“端起碗来
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奇特心态。经过 40 年的变迁,当中国社会从原
来接近平均主义的同质社会变成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异质社会时,尽
管人们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已经大大提高,上述心态还是不可避免地
演化成了整个社会的“仇富”心理。多数社会成员对贫富差距的感知空
前清晰,他们对贫富差距和富裕阶层都持消极的否定态度。 11 而大多数
人未能意识到的不满心态的成因恰恰是这 40 年变迁速度太快。急速
的社会变迁不仅持续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大大提高了民众感受
幸福的阈值。这一方面提高了民众的社会期望,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
满意度大打折扣。只有同时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才能够解释为什么在
快速的进步之下,“不满”反倒成为一种遍及不同阶层的常见心态。
再次,转型时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嬗变的二元性或两极化特征表现
为城市与乡村的对峙。在中国,城乡分治多年,加之城乡之间的差别一
直十分巨大,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格模式:都市人格和乡村人格。
前者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精
明、开放、享乐,自我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异质性、积极进取、业缘本位;
后者则是与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吻合的价值观和行为模
式,具体表现为敦厚、吃苦耐劳、封闭,他人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同质性、
消极自保、血缘与地缘本位。 12 这种人格特征上城市与农村的对峙,并
不包含道德评判,也并不仅仅发生在市民和农民之间,每一个具体的人
都可能同时存在上述两种不同的人格和行为特征。有的市民在行为方
式上可能更“乡村”一些,比如,他们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爱护公共卫生,
因为他们尚不适应同生共济性更强的城市生活;同理,沿海地区率先步
入现代化的农民在行为方式上也可能更“城市”一些。 13
11. 马广海 .2008. 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 犑 ] . 东岳论丛( 5 ): 111-117.
12. 叶南客 .1996. 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 犕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47.
13. 周晓虹 .1998. 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犕 ] . 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17.
· 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