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89
社会· 2018 · 6
40 年来中国社会林林总总的变化,我们能够意识到“人的价值观、行为
规范和信仰在决定社会类型(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
用”,历史昭示“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1
社会心理,或更多地表现其变动、宏观和突生特征的社会心态,对
大变革时代的推进或能动作用,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伊始就引起了人们
的关注。 20 余年后,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将社会建设提到执政党和国家
的发展议程上来,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五位
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后,如何培育与大变迁时代相适应的
社会心态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流行话语。继 2011 年“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之后,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
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 。至此,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成为社会建设
的题中应有之义。历经数十年的急速变迁,没有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就不会有和谐美好的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
变革或重塑中国人的价值观或社会心态是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老
话题,但至今仍未能彻底求解。自甲午海战失败开始,面对最初的信仰
危机,维新派先驱们就意识到如果仅从物质文化层面入手学习西方,如
康有为所言,就难免会落到“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的地步。为此,先有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后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他们将对传统
社会的批判转向制度、文化和精神层面。在梁启超“新民说”的基础上,
陈独秀进一步提出了重建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的时代课题,并将“自主的
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口号写在《新青年》的“发刊辞”中,以
敬告青年。他认为,作为社会之新鲜细胞的青年唯有具有新的人格和
价值观念,中国社会才能富有生机。
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古老的中国面对一系列危
机发生了朝向现代的转变。受西方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开始
追求个性自由,对家庭和家族本位提出了空前激烈的挑战,个体与群体
(家族)的关系问题第一次出现了紧张乃至对峙。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如林语堂所言,在价值观和社会心态领域,“新观念的要旨是如此广泛,
1. 韦伯斯特,安德鲁 .1987. 发展社会学[ 犕 ] . 陈一筠,译 . 北京:华夏出版社: 32.
2. 习近平 .201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犕 ] . 北
京:人民出版社: 49.
· 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