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81

社会· 2018 · 6

   的差异,农村社会开始出现收入与财富积累的分化。具有较强生产经
   营能力的部分农户,逐步成长为专业经营大户。国家对农户生产经营
   范围控制的不断松动,为农民创造了新的选择和发展机会。部分农户
   的家庭副业生产经营范围逐步从农业、种植业和简单的手工业扩展到
   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农民无需通过社队企业、城市招工、上大学或
   参军,就能实现向非农职业的转换。 4              20 世纪 80 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
   突起为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提供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式的非农转移的初步空间。 1979 年至 1987 年,乡村劳动力从事非农
   产业的人数从 3150 万增加到 8130 万,增幅达 158.1% ,年均增长率为
   11.5% 。 5 1989 年起,中国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城乡政策特别是
   户籍政策藩篱进城务工经商的“民工潮”。据保守估计, 1978 年至 1988
   年进城“农民工”数量累计约 137.6 万, 6 到 2016 年增加到 1.7 亿。 7
       由工业化带动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为包括城市居民在
   内的全部劳动者提供了向上流动的空间。 1978 年,全国第一、第二、第
   三产业创造的产值比例分别为 28.1% 、 48.2% 、 23.7% , 1988 年分别为
   25.7% 、 44.1% 、 30.2% , 1998 年分别为 18.6% 、 49.3% 、 32.1% , 2017
   年分别为 7.9% 、 40.5% 、 51.6% 。 1978 年,全国劳动力在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70.5% 、 17.3% 、 12.2% , 1988 年分别为
   59.3% 、 22.4% 、 18.3% , 1998 年分别为 49.8% 、 23.5% 、 26.7% , 2017
   年则变化为 27.0% 、 28.1% 、 44.9% 。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产业结构
   变化的特点是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急剧降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例保
   持稳定,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急剧提高;同时,就业结构的特点是第一
   产业就业人数的急剧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稳步增加和第三产业
   就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产业和就业结构此消彼长的调整和变化,为多
   数劳动者特别是原来的中下层劳动者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巨大
   空间。




   4. 陆学艺 .2004.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犕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7.
   5. 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除特别说明之外,均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提要》。
   6. 陆学艺 .2004.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犕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3.
   7. 李培林 .2017. 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问题及对策[ 犑 ] . 中共中央党
   校学报( 6 ): 5-16.

    · 7 4 ·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