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80

“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



       一、中国社会流动模式变迁的特点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模式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
       (一)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分层标准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了政治、
   经济、文化等一切资源,垄断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制
   度和政策安排,直接控制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乃至每一个阶层的社会地
   位和社会流动机会。政治权力及以政治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划分阶层
   的唯一标准,社会结构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
   层”,或可称之为政治主导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1978 年以后,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开启了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
   施,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大大加快了经
   济发展的步伐,推动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化、
   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力量推动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这一转变
   在社会领域则体现为社会利益不断分化、社会分层的标准开始多元化。
   除政治标准外,职业、收入(资本/财富)、教育、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要
   素在划分社会成员阶层中的功能开始恢复,并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
   用。与此相适应,社会结构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模式发展为更加
   复杂多元的模式。一些学者提出利益群体论 1 、层化论 2 、碎片论 3 等,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分层标准的多元化从不
   同维度、不同视角进行了讨论。
       (二)社会流动空间不断扩大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进,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等农
   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对交粮纳税后的剩余农产品的处置
   权。农户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决定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当时占全国劳动力约 70% 的农民的
   积极性,而且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不同农户生产经营水平


   1. 李强 .1993.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 犕 ]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 陆学艺 .2002.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犕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3. 孙立平 .2004. 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犕 ]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 7 3 ·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