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50
现代生命的“社会化”图景
齐美尔正是要回应这个问题,试图在各种存在方式之中让生命舒展
开,与世界和解。他对形而上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乃至美学都有
相当深入的钻研,却并未按其中任一学科的惯例不断索引既有概念或循
着某个概念推出逻辑严密的新体系。自博士论文时期起,齐美尔几乎从
1
不加脚注,不引用相关的专业著作( 犌犛犌 24 : 181-183 ),其格言式的文风
也显得相当“业余”,饱受诟病。 2 然而,在他眼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与真理
毫不相干,真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真诚的”关系,某人将表象关联起来,这
种关联的结构或者说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极其切近他的整个存在,对他最
真切地成立。就此而言,没有史实证据和逻辑推理,没有任何东西能让
人攀附,反过来作者或读者也就不能以知识为名“占有”历史事实或哲学
概念,理所当然地切除某些生命体验,他得诚实地直面生身处境,赢获对
自身生命的一种视野。梅尼克总结道:“他有些解构性的分析固然无益
于那些意志薄弱的人,然而对许多人而言,他相当震撼人心,能教人独立
思考并且精神饱满地钻研问题。”( 犌犛犌24 : 366 ) 3
一、社会化的“形式”
1920 年代以来,齐美尔的社会思想通常被冠 以“形 式社 会 学”之
1. 本文所引的齐美尔著作的德文版本主要依据德国 犛狌犺狉犽犪犿 狆犞犲狉犾犪 犵 出版社出版的《格奥尔格
·齐美尔全集》( 犌犲狅狉 犵犛犻犿犿犲犾犌犲狊犪犿狋犪狌狊 犵 犪犫犲犻狀24犅狀犱犲狀犐狀犺犪犾狋狌狀犱犃狌犳犫犪狌犱犲狉犃狌狊 犵 犪犫犲 , 1989-
2016 )(简称 犌犛犌 )。在国际社会学界,对齐美尔的研究一般遵循以德国 犛狌犺狉犽犪犿 狆犞犲狉犾犪 犵 出版社
出版的 犌犛犌 作为主要的文献依据。本文除参引国内外已有单行译本之外,主要参引的就是这
个 犌犛犌 系列版本,特此说明(本文具体参引的是 24 卷本中的第 9 、 10 、 11 、 15 、 23 以及 24 卷)。
2. 梅尼克( 犉.犕犲犻狀犲犮犽犲 ,又译迈内克)( 犌犛犌24 : 366 )与韦伯( 2010 :前言 5 )都曾指出齐美尔缺
乏历史感,并未将论述精准对应于社会历史事实。齐美尔博士论文的评审人爱德华·策勒
( 犌犛犌24 : 181-183 )也批评这种缺乏引用的论断在哲学上不够严密。涂尔干说得更狠:“说
实话,我不太欣赏这类混乱随意的洞察,他的表达像艺术那样全然主观,又像科学那样抽象。
结果反倒既不如艺术生动鲜活,又缺乏科学家所追求的精确。”(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79 )特洛尔奇批
评齐美尔言之无物,缺乏历史文化方面的实质内容,不过描述了“境况”而已(参见 犔犻犮犺狋犫犾犪狌 ,
2011 : 149 )。在齐美尔的主要译介者看来,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或反映了他在学界“边缘人”的
处境,使他一 直 担 任 编 外 讲 师,直 至 去 世 前 不 久 才 受 聘 为 正 教 授 ( 犆狅狊犲狉 , 1958 ; 犔犲狏犻狀犲 ,
1971 )。
3. 李凯尔特也曾提到齐美尔在柏林大学深受学生敬爱:“当学生谈起在柏林大学期间收获了
什么,他们总会提起里尔( 犃犾狅犻狊犚犻犲犺犾 )与齐美尔的名字。……齐美尔讲课如此成功缘于其精
神的非凡灵动,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们感到他们面前有这么一个人,他正奋力搏斗以求
真理。”( 犌犛犌24 : 364 )
· 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