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45

社会· 2018 · 5

   观文化( 狊狌犫 犼 犲犮狋犻狏犲犮狌犾狋狌狉犲 )与客观文化( 狅犫 犼 犲犮狋犻狏犲犮狌犾狋狌狉犲 )没有协调发
   展, 23 二者的关系表现出冲突形态,尤其表现为相比主观文化,客观文化
   具有压倒性优势。在货币文化是文化客观化的表征的意义上,货币经济
   加重了现代文化危机:“物质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凌驾于个体文化之上
   的优势力量,是因为物质文化在现代成长为一种统一体,获得了一种自
   足性。现代生产,连同其技术和成果,似乎是一个确定的、按其自身逻辑
   决定和发展的宇宙,它与个体照面的方式就如同命运和我们那不安分、
   不规则的意志相对。这种形式上的自主性,这种将文化内容统一成对自
   然关系镜子般的强制性,只有通过货币才能实现”( 犛犻犿犿犲犾 , 1990 : 469 )。
   进一步追问可以看到,以文化冲突为表象的现代文化危机根源于文化自
   身的生成机制,并且,推动文化生成的正是生命的内在紧张:一方面,生
   命需要借助具有自身法则的形式以表达自身;另一方面,生命力的表达
   又意味着生命要不断地超越既定形式。换言之,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于生
   命与形式之间的永恒对抗。在此意义上,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对
   张永远不可能被消解,这就是文化的“悲剧性”命运所在,这也意味着“永
   恒的紧张”是人类的终极生存处境。 24 经由货币视角所显现出的以现代
   性体验为表征的现代生存困境,即人类“永恒的紧张”命运的现代形态。
       正是在上述背景中,才能看到齐美尔从对时代问题之货币诊断出
   发的真实意图,并由此反对将其思想撕裂为不同的片断的学界惯常做
   法。 25 事实上,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齐美尔的思想有其内在的
   整体性和清晰的演进路径,把握这一整体性及其演进路径最好的方式
   是进入他思想的内核,“货币”正是可以贯穿始终的线索之一。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包利民、张波波 .2013. 柏拉图的“第一朋友”———试析 古 典 目 的 论 的 自 我 质 疑[ 犑 ] . 哲 学

   23. 在齐美尔那里,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区分还可以表达为物质文化( 犿犪狋犲狉犻犪犾犮狌犾狋狌狉犲 )与
   个体文化( 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犮狌犾狋狌狉犲 )的区别( 犌犲狅狉 犵犛犻犿犿犲犾 , 1990 : 448 )
   24. 对于货币 → 现代生活 → 生命思想演变,限于主题及篇幅,本文只提供解释线索,不做具体展开。
   25. 齐美尔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碎片化”的思考,其小品文式的写作风格使其思考往往如散
   落在各处的珠子一般需要被收集和整理。而又因为他兴趣极为广泛,在诸多领域都有涉猎,
   这对习惯了单一学科视角的专业人士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构成了障碍,齐美尔也由此被贴上
   诸多标签,其中以“社会学家”、“美学家”、“文化哲学家”、“生命哲学家”为代表。


    · 3 8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