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72

自然灾害与政治信任:基于汶川大地震的自然实验设计


   征。李连江( 2012 : 110 )使用与本文相同的数据研究发现,公众对中央、
   省、市/县三级政府官员的信任度的确存在结构性差异。尽管如此,少
   有研究讨论外生自然灾害对不同层级政府官员信任程度的边际影响是
   否存在差异。
       对此,本文认为,自然灾害发生后,公众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信任
   程度的变化可能存在差异,即公众对中央政府官员信任的边际增长效
   应很可能会低于其对地方政府官员信任的边际增长效应。其作用机制
   与形成差序政府信任的两大因素紧密相关。其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
   府的分工及其在民众印象中的角色。李连江( 犔犻 , 2004 )通过调研发现,
   农村地区的公众之所以对央地政府持有显著不同的信任度,很可能源
   于其对央地政府分工和央地关系的认识———中央的政策意图可能是好
   的,但地方 在 施 行 时 却 可 能 变 “坏”。如 果 借 助 王 正 绪 ( 犠犪狀 犵 2005 :
                                                           ,
   114 )提出的“想象政府”( 犐犿犪 犵 犻狀犲犱犛狋犪狋犲 )与“实际政府”( 犚犲犪犾犛狋犪狋犲 )这
   一对概念,那么中央政府类似于前者,而地方政府往往扮演了后者的角
   色。换言之,与公众打交道的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公众
   切身遭遇的负面经历大多来自地方政府,而中央政府主要担任“公正的
   裁决者”的角色。中央政府与公众之间在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缓冲空
   间”,加剧了央地政府信任的差距。其二则与信息传播和媒体议程设置
   有关。相关研究( 犠狌犪狀犱犠犻犾犽犲狊 , 2017 )发现,在解释中国公众政治信
   任的差序化时,与政治控制相关的变量解释力最强———政治控制主要
   指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媒体信息传播策略。聚焦于中国媒体与新闻传播
   的有关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引导媒体的主要策略是限制其对特定层级
   政府(即中央政府)的批评,而非限制其对各级政府的批评( 犌犫犲犾犪狀犱
   犗狀 犵2012 );中央政府会通过央视的某些新闻节目(比如焦点访谈)批
       ,
   评地方政 府 或 官 员,以 此 提 升 公 众 对 中 央 政 府 的 支 持 ( 犆犺犪狀 , 2002 ;
   犛狋犲犻狀犺犪狉犱狋 , 2016 )。这种媒体政策使中央政府得以将可能产生的合法
   性危机置换为地方政府的绩效危机。
       然而,在类似汶川地震的自然灾害发生后,这两类机制的运作可能
   不同于日常情况。在汶川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主
   要负责资源动员和政 策 制 定 等宏 观 层面 的工 作,而 灾 区地方 政府主
   要负责落实中央政策,开 展 分 配物 资、安排 抢救伤 员、救助受 灾群众
   和灾后初步重建等 工 作。在 此非 常且 紧急 时期,由 于 对灾情 和当地

                                                          · 1 6 5 ·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