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67

社会· 2018 · 5

   助一份恰好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后收集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地
   震前后公众对各级官员信任程度的变化来回答上述问题。
       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
   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场地震。 1 为了及时 救
   灾,中国政府动用了和平时期规模最庞大的救援队伍。 2 同时,在即时
   通讯较为成熟、互联网开始普及的背景下,灾情引发的回响也异常强
   烈。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震后 10 个月内,全国接收到救灾捐赠
   款物共计人民币 760.22 亿元, 3 大批民间志愿者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专
   业人道主义救援队伍也参与到救灾工作中来。此外,灾后第七天,中央
   政府首次设立了全国哀悼日,对地震中的罹难者与救灾进程中的牺牲
   者表达全国性的哀思。
       针对这场特大型自然灾害,社会科学领域也从多方面展开了研究。
   一是对救灾过程中政府行动措施的研究,包括中国政府如何快速反应
   和全面动员救援力量( 犎狌犻 , 2009 ),以及对信息公开和公共关系的处理
   ( 犆犺犲狀 , 2009 )。 二 是 对 地 震 中 非 政 府 组 织 ( 犖狅狀犌狅狏犲狉狀犿犲狀狋犪犾
   犗狉 犵 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狊 ,以下简称 犖犌犗 )作用的研究,涉及 犖犌犗 参与救灾、减灾
   和灾后重建的措施( 犜犲犲狋狊 , 2009 )、救灾过程中 犖犌犗 如何动员资源及其
   架构( 犛犺犻犲犺犪狀犱犇犲狀 犵2011 ),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 犖犌犗 在救灾
                      ,
   进程中角色的比较( 犚狅狀犲 狔2011 )。三是政府的救灾措施如何影响公
                           ,
   众对政治体制的支持或对政府的满意度———这类研究与本文最为相
   关。例如,基于灾后三次的问卷调查,尉建文、谢镇荣( 2015 )发现,灾区
   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一方面存在“央强地弱”的结构特征,另一方面随
   时间流逝呈现下降趋势。另有研究发现,汶川地震的救灾措施为中央
   政府赢得了灾民的广泛支持,但灾民对地方政府支持程度的增减则取
   决于各地政府面对灾害能否迅速反应,以及在灾后重建中是否有效公
   平地分配款物( 犎犪狀 , 犲狋犪犾. , 2011 )。李磊( 犘犻犲狉狉犲犉.犔犪狀犱狉 狔     )等学者更
   关注灾害的短期效应,他们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后政府的强力救灾措施

   1. 参见人民 网, 犺狋狋 狆 :// 狊狀. 狆 犲狅 狆 犾犲.犮狅犿.犮狀 / 狀 / 2015 / 0511 / 犮346862-24817717.犺狋犿犾 ,访 问 于
   2018 年 7 月 2 日。
   2. 参见南方都市报,参谋长首次披露汶川大地震调兵 14 万内幕, 2010 年 2 月 15 日。
   3. 民政部 公 告 第 135 号———汶 川 特 大 地 震 救 灾 捐 赠 款 物 及 使 用 情 况 公 告, 犺狋狋 狆 :// 狑狑狑.
   狋犪狅犮犺犲狀 犵 . 犵 狅狏.犮狀 / 犮犺4382 / 犮犺4401 / 2010 / 07 / 29 / 犮狅狀狋犲狀狋 _ 127011.狊犺狋犿犾 ,访问于 2018 年 7 月 2 日。


    · 1 6 0 ·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