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70
自然灾害与政治信任:基于汶川大地震的自然实验设计
所反映的内容存在差异:前者往往是政府应急能力和短期效率的体现,
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治制度能否长期有效地运转。 5
从灾后政府的短期举措来看,如果政府公共救援的结果未能达到公
众预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很可能会降低( 犎犪狀 , 犲狋犪犾. , 2011 )。此外,如
果公众认为行政部门没有担负起应有的救灾责任,也可能指责政府无
能,导致公众的政治信任度下降。 2005 年美国政府在应对“卡特尼娜”飓
风时一度行政瘫痪( 犅狅犻狀 , 犲狋犪犾. , 2010 ; 犛犮犺狀犲犻犱犲狉 , 2005 ),各级政府对自身
角色与责任认知不清,导致跨政府救助失灵、效率低下( 犛犮犺狀犲犻犱犲狉 , 2008 ),
这些均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同理,在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过程
中,一些地方政府并未公平地发放救灾物资或者在政策执行中存在“变
通”“共谋”甚至腐败行为,影响了灾区民众的政策公平感,导致当地群众
对政府的满意度降低(李智超等, 2015 ;尉建文、谢镇荣, 2015 )。
除了实际的受灾情况和政府的救灾措施之外,新闻宣传的议程、渠
道与力度也是影响公众政治支持的中介因素。媒体不单单是第四权力,
其在塑造话题、设置公共议程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报道灾难事实和救
灾进程时,媒体选择的视角、话题和态度对政府能否赢得公众支持和信
任具有重要作用。在救灾过程中,如果媒体正面报道救灾进程,易使受
众尤其是电视观众提高其对政府救灾工作的满意度;相反,如果媒体大
量报道救灾或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救灾不力、贪污腐败等问题,公众对执
政者的表现则会有更多不满( 犓犪狋狕犪狀犱犔犲狏犻狀 , 2016 )。相关研究也发现,
在汶川地震后最初几天,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度明显上升;而震后两周左
右,由于纸媒和网络媒体深入报道受灾地区建筑的质量问题,受访者的
政治支持程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犔犪狀犱狉 狔 犪狀犱犛狋狅犮犽犿犪狀狀 , 2009 )。 6
在公众政治信任变化的过程中,媒体报道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汶川地震这一案例中,传统媒体承担了主要的传播与报道的责任,其
中电视媒体是最为重要的即时报道渠道。截至 2008 年年底,我国的电
5. 在灾后长期的重建过程中,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效率依然是公众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时,行政能力和效率可以具体化为灾后重建过程中政策执行的公平性、效率和信息公开程
度。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是否公平地发放救灾物资和居民的政策公平感是影响民众对基
层政府信任的重要因素(李智超、孙中伟、方震平, 2015 ;尉建文、谢镇荣, 2015 )。
6.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与电视新闻关注点不同的帖子和讨论,例如,对部
分官员在地震中表现不力被免职的讨论、对部分建筑物质量是否达标的讨论、对“范跑跑”事
件的关注等,这些网络话题有可能降低受众的政治信任。
· 1 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