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社会》 2018年第4期
P. 132
社会工作何以走向“去社会变革化”?
六、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变革化”是由其专业内部因素(专业
化)与外部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市场化及管理主义)、文化(个人主
义)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专业化、政治、经济、文化与“去社会变革化”的内在逻辑关
联性的分析;另一方面是比较专业化、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与“去社会
变革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吻合度。
首先是专业化、政治、经济、文化与“去社会变革化”在逻辑上的关
联。其中,专业化的逻辑是科学主义,它会导致社会工作的“医学化”和
“心理学化”;政治(意识形态)的逻辑是社会控制,它使得社会变革很容
易受到保守意识形态的压制;经济的逻辑包括营利主义和管理主义,前
者会将社会工作的焦点引向中上层富裕群体所需的精神治疗,后者强
调效率至上,运用“问责制”和“绩效考核”两大策略将社会变革行动紧
紧捆缚;文化的影响则是体现在个人主义所倡导的“个人自由”和“个人
责任”理念对于社会变革的束缚。概而言之,社会变革之所以被边缘化
或直接扼杀,是因为它被看作“不科学的”“对体制有危险的”“不营利
的”“低效率的”“违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
其次,如果人们比较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 12 社会工作“去社会变革
化”与专业化高涨、“保守”政治、“自由”经济、个人主义文化等的历史演
变,便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存在于相同的历史阶段,
即 20 世纪 20 年代、 30 年代中后期至 60 年代、 70 年代末至今。
就专业化 而 言, 20 世 纪 20 年 代 是 专 业 化 浪 潮 的 第 一 个 阶 段。
1915 年,《弗莱克斯纳报告》坚定了社会工作推进专业化的 信念。于
是,在 20 年 代,精 神 分 析 学 成 为 专 业 的 主 导 理 论 ( 犛 狆 犲犮犺狋犪狀犱
犆狅狌狉狋狀犲 狔1995 : 92 ); 30 年代中后期至 60 年代是专业化高涨的第二个
,
阶段。在 30 年代初,受“大萧条”的影响,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严峻,
个案 工 作 对 此 无 能 为 力,专 业 化 的 思 想 于 是 遭 到 猛 烈 批 判
( 犈犺狉犲狀狉犲犻犮犺 , 1985 : 51 )。但到了 1935 年底,随着经济的恢复,专业界
12. 之所以将 20 世纪 20 年代作为起始点,是因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微观实践与宏观实
践的发展较为均衡。当时,以慈善组织会社为代表的个案工作和以睦邻友好运动为代表的社
会改革都比较受重视。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变革化”主要体现在 20 年代之后。
· 1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