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社会》2018年第3期
P. 80
技术治理的悖论:一项民意调查的政治过程及其结果
对此的解释是———“作为居民的一种软态度,即用看不见的行动表明的
态度,侧面反映了对各居民区‘两委’班子的满意程度,与自下而上的民
调原则暗合”。 26 问卷质量指数和排名是 2016 年新设立的,各社区还来不
及重视。可预期的结果是,提升该指标的成本并不高,居委会既然能够
精准控制参与民调的人数,只要稍加嘱咐就能达到很低的空题率。因
此,作为能够客观反映居民态度的“硬数据”( 犺犪狉犱犱犪狋犪 ),其未来的含金量
如何,仍是个问号。
五、小结与讨论
从资金、人员和持续时间来看, 犆 街道的民调在三年内越做越大,调查
过程也越来越科学,志在“做成区里的一个品牌” 27 。示范效应也是惊人
的,早在 2016 年初民调项目得到市委领导表扬之前,区里的其他街道就敏
锐地意识到这种模式的优势,并前来向技术人员咨询。而复杂民意的命运
又是如何呢?我们无法说清。从情境筛选、问题定义到问卷生成,从选项
设定、抽样实施到指标体系建立,是信息一步步丢失的过程。信息如何丢
失取决于权力运行的空间。在此过程中,各级权力主动或被动地设置自己
的规则,却以“事事有理由、步步讲科学”为宗。在科学外衣的掩盖下,权力
的痕迹难寻。最终,富含信息的社会情境消失了,变成了可视化的指标和
民调地图。经过居委会、街道在各个环节上的加工,民调反映出的民意对
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围绕着民调过程,街道、居委会和居民三者之间
的结构变得更加牢固。社区二元化、业主抗争、国家意志对社区日常生活
的渗透以及中产阶级的政治冷漠等本就存在的问题,也许还会继续存在。
不同的是,街道在某些方面获得了合法性。三年甚至可能持续更多年的社
区民意调查是街道实实在在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民调的成果将作为职能
科办年终评估各社区的参考资料,成为决定社区干部评优、确定编制甚至
去留的标准,甚至有可能作为街道决策的参考。对居委会而言,一张以本
社区居民的名义开具的《社区诊断书》从街道下发,为以后的工作确定了方
向。政策合法性、官员政绩、官僚机器运转的参数、社区的工作方向等都是
民意调查为基层治理各主体带来的好处。唯一用不到民调数据的反而是
居民。他们的声音是构成民意脸谱的拼图,深陷在脸谱的结构之中,被其
26. 摘自《 2016 街道民调总报告》。
27.犛 副主任语。
· 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