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社会》2018年第3期
P. 137

社会· 2018 · 3


       六、总结与讨论

       本文在性别视角下以计量研究的范式对“农转非”群体的转变路径
   进行了刻画,同时就户口的收入回报效应展开了探索。本研究不仅对
   中国大陆历时性的户籍制度的改革成效进行了客观描述,一些发现对
   当下及未来如火如荼的城镇化以及更深入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具有一定
   的启示。接下来,本文就“农转非”路径及其收入回报效应的性别差异
   以及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两方面展开总结与思考。最后,就本研究
   的一些不足及未来可行研究之方向进行展望。
       (一)“农转非”:性别视角下的转变路径及收入回报效应
       总的来说,本研究发现两性在“农转非”这一现象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就“农转非”的实现途径而言,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多地是通过以
   个人能力为筛选标准的选择性渠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通过选
   择性途径获得非农户口的可能性上升(与户籍制度改革前的女性相比,
   户籍制度改革初期,女性通过选择性途径实现“农转非”的可能性提高
   了 22.9% ;户籍制度改革后期,女性通过选择性途径实现“农转非”的
   可能性提高了 24.1% )。这一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趋势暗合了社会性别
   角色观念的转变,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扩张以及性别平等观念
   的普及,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在教育、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明显改善。
       进一步来讲,本研究探讨了选择性“农转非”群体获得非农户口后收
   入回报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
   城市非农出身人群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在选择性
   “农转非”群体中,女性相对的收入回报效应高于男性,即与同时期、同性
   别的流动人口相比,女性通过选择性途径获得非农户口后,其相对的收
   入回报高于男性群体。从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视角来分析,户籍制度改
   革前,受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中国大陆的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不
   利地位(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当下,许多农村地区的女性依旧
   如此),因此,依靠个人能力实现选择性“农转非”的女性是农村女性群体
   中的佼佼者,其脱颖而出的难度比男性大得多。当这些少数实现“农转
   非”的女性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后,其收入就会比广大农村的女性高出
   不少。

    · 1 3 0 ·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