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社会》2018年第3期
P. 132

性别视角下的“农转非”路径及其收入回报


   (续表)
                              ( 0.068 )          ( 0.117 )
     户籍制度改革后期                 0.014              0.241 
                              ( 0.071 )          ( 0.117 )
   性别  “农转非”时间
     男性  户籍制度改革初期                              -0.242 +
                                                 ( 0.144 )
     男性  户籍制度改革后期                              -0.340 
                                                 ( 0.143 )
   常数项                        0.002   -2.215   -0.170  -2.214 
                              ( 0.152 )  ( 0.098 )  ( 0.182 )  ( 0.098 )
   狉犺狅                       -0.543          -0.558 
                              ( 0.125 )          ( 0.128 )
   -2犔犔                   12133.368          12127.334
   狑犪犾犱χ 2                  222.990             223.650
                             ( 犱.犳.=14 )        ( 犱.犳.=16 )
   观测值                        3620               3620
   删截值                        3915               3915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狆 < 0.1 , 狆 < 0.05 , 狆 < 0.01 ,   狆 < 0.001 。
                                
                                         
                        +
      接下来,本研究将探讨女性实现“农转非”的途径在时间(历史)维度
   下是否有变化。模型 2 加入了“农转非”时间与性别的交互项,回归结果
   表明,与户籍制度改革前相比,在户籍制度改革初期和改革后期,女性通
   过选择性途径实现“农转非”的可能性上升:户籍制度改革初期女性通过
   选择性途径实现“农转非”的可能性提高了 22.9% ,户籍制度改革后期则
   提高了 24.1% 。本文前述的研究假设 1犫 得到了验证。
       (三)“农转非”之后:户口的收入回报
       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考察“农转非”之后户口的收入回报效应。
   为了更好地考量出户口转变带来的收入回报效应,我们在模型中纳入
   流动人口和非农出身的样本作为参照群体。在模型 3 中,本研究控制
   了个人的年龄、婚姻、健康、职业以及所在地区;模型 4 在模型 3 的基础
   上进一步纳入了受教育程度和党员身份;模型 5 在模型 4 的基础上增
   加了性别;为了深入考察不同户籍身份群体收入回报的性别差异,模型
   6 在模型 5 的基础上增加了性别与户籍身份的交互项;最后,为了深入
   探讨户口的收入回报变化,本研究聚焦于选择性“农转非”人群来继续
   构建模型 7 、模型 8 以及模型 9 。在这三个模型中,本研究根据样本“农
   转非”的时间及人群的年龄分布,将 45 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和城市非农

                                                          · 1 2 5 ·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