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社会》2018年第3期
P. 133

社会· 2018 · 3

   出身人群作为户籍制度改革前期“农转非”人群的同期群,设为参照组;
   将 35 ~ 45 岁的流动人口和城市非农出身人群作为户籍制度改革初期
   “农转非”人群的参照组;将 18 ~ 34 岁的流动人口和城市非农出身人群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后期“农转非”人群的参照组。
       如表 3 所示,模型 3 在控制了个人的年龄、婚姻、健康、职业以及所
   在地区后,与流动人口相比,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的收入更低,但并不
   显著;而选择性“农转非”人群和城市非农出身人群的收入显著高于流
   动人口。在进一步控制了受教育程度和党员身份后,模型 4 的计量结
   果表明,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的收入显著低于流动人口,选择性“农转
   非”人群和城市非农出身人群的收入与流动人口无明显差异。与模型
   3 的结果相比,可以看出,选择性“农转非”人群的收入优势很大程度上
   来源于其在教育、政治身份等方面的优势。模型 5 进一步纳入了性别
   因素,结果表明,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的收入依旧低于流动人口,选择
   性“农转非”群体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不显著。以上分析结果可以证
   明两点:第一,“农转非”并不一定能产生收入优势,如我们看到的,在控
   制相关因素后,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的收入反而低于流动人口;第二,
   “ 农转非”群体内部的收入具有较大的异质性,选择性“农转非”人群与
   政策性“农转非”人群的收入回报存在差异,这一结果证实了本文的研
   究假设 2犪 。
       模型 5 其实是在用性别进一步解释选择性“农转非”群体相对于流
   动人口的收入优势。关于进一步的不同性别、不同户籍身份群体间收
   入差异的考察,可参考加入了性别与户籍身份交互项后的模型 6 的计
   量结果。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政策性“农转非”群体与流动人
   口的收入差异并不随性别而改变(与模型 5 的结果一致);但选择性“农
   转非”群体、城市非农出身人群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在不同性别间存在差
   异。具体来说,在女性群体中,通过选择性途径实现“农转非”的群体其
                                   狆
   收入比流动人口高 7.7% ( 犲       0.074 -1 , < 0.05 ),城市非农出身人群的收
   入比流动人口高 12.7% ( 犲       0.120 -1 , < 0.001 );对男性而言,通过选择
                                  狆
   性途径实现“农转非”的群体其收入与流动人口相比几乎没有差异( 1-
             狆
   犲 -0.106+0.074 , < 0.05 ),而城市非农出身的男性其收入略低于男性流动
   人口。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即女性“农转非”的相对收入

    · 1 2 6 ·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