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社会》2018年第3期
P. 121

社会· 2018 · 3

   转变。此外,在户籍制度变迁的现实环境下,“农转非”从指标限制转变
   为准入条件限制,由早期的硬指标转变为当下的软指标,这意味着获得
   非农户口的难度在下降。从时间维度来看,女性通过选择性途径实现
   “农转非”的可能性会逐渐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 1犫 :相比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女性通过选择性途径实
   现“农转非”的可能性在上升。
       接下来是本研究关注的第二个层面,即户口的收入回报问题。首
   先,基于前述文献回顾,本文认为“农转非”群体是一个异质性较大的群
   体,依靠个人禀赋实现“农转非”和基于特殊政策实现“农转非”的是两
   个完全不同的群体,这也就意味着非农户口对两者的影响并不相同。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 2犪 :在“农转非”群体内部,户口的收入回报存在差异,即政策性
   “农转非”群体与选择性“农转非”群体在户口的收入回报上存在差异。
       进一步来讲,户口的收入回报在男女两性间存在差异吗?在此,本
   文着重研究通过选择性途径实现“农转非”的群体,这部分通过个人能
   力的提升实现户籍身份转换的人群更能体现户口的作用。基于前述的
   社会性别角色观念视角,本文认为,女性通过个人的资源禀赋实现“农
   转非”比男性更为不易,因此,女性获得非农户口无疑是锦上添花,其收
   入必定优于广大农村女性。当女性通过选择性途径实现“农转非”后,
   其户口的收入回报效应必然与男性不同。同时,本研究将“农转非”视
   为可获得的后致性资源,因此也可以借鉴教育的人力资本回报存在性
   别差异的逻辑来说明这一点。 3 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 2犫 :通过选择性途径实现“农转非”的群体其户口的收入回报
   存在性别差异。
       最后,本文纳入时间(历史)的维度来考察户口的收入效应的变化。
   上述研究假设均基于一个明显的政策大背景,即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
   制度,本文以社会性别角色观念来分析男女两性实现“农转非”的途径
   差异及户口的收入回报差异;而在考察户口的收入效应变迁时,户籍制
   度本身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前述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到,中国改


   3. 教育回报的性别差异已经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中得到大量探讨,本文不再具体展
   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了解。

    · 1 1 4 ·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