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社会》2018年第3期
P. 120

性别视角下的“农转非”路径及其收入回报


   影响,女性在社会资源的获得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一些研究也
   显示,随着 时 间 的 推 移,两 性 之 间 的 不 平 等 状 况 逐 渐 弱 化 ( 犚犲狊犽犻狀 ,
   2003 )。如关于教育获得的研究发现,性别之间的差异整体上在缩小,
   甚至开始出现女性反超男性的局面( 犅狌犮犺犿犪狀狀 , 犲狋犪犾. , 2008 ;李春玲,
   2010 ;叶华、吴晓刚, 2011 );在劳动力市场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在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如中国蓬勃发展的第三
                                                     ,
   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女性劳动力( 犚狅狊犲狀狕狑犲犻 犵犪狀犱犣犺犪狀 犵 2013 )。这些
   变化的一个重要解释维度是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转
   变(吴愈晓, 2012 )。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在弱化,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使得两性在社会资
   源的获得上逐渐平等化。
       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可以用来解释两性在“农转非”途径上的差异。
   非农户口因其过多地附加了稀缺要素而成为一种优势资源,人们为了
   实现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亟需获得有利资源。在早期的“农转非”通
   道中,户籍身份转换的“常规”途径如教育、参军、转干等,极其注重个人
   的能力禀赋,但由于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男性在获得受教育机会、就
   业机会等方面比女性更为有利,因此,男性在个人能力培养上具有相对
   优势。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发现隐蔽的婚姻通道是女性实现“农转非”
   的重要方式,这也可以被视为性别角色差异带给女性的一种独特资源,
   而这一资源在“农转非”的“常规”途径中无法实现个人户籍身份的直接
   转变。
       因此,本文认为,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导致两性获得的资源不同,进
   而导致其实现“农转非”的途径不同。就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及“农转
   非”存在的一个长时态来说,性别角色观念赋予男性更多的可以被高度
   “选择”的有利条件。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 1犪 :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可能通过升学、招工等选择性途径实
   现“农转非”。
       承接上述研究假设,本文纳入时间(历史)的维度来考察。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入使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与之相伴随的是女性在受教
   育权利、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获得等方面的整体改善;另一方面,随着性
   别平等观念逐渐被推广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偏好也逐渐式微。
   也就是说,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逐渐

                                                          · 1 1 3 ·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