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社会》2018年第3期
P. 115

社会· 2018 · 3

   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农村女性实现“农转非”的可能
   性反而高于男性。这一结论也在后续的 研究中 被陆 续 印证( 犠狌犪狀犱
   犜狉犲犻犿犪狀 , 2004 ; 犣犺犪狀 犵犪狀犱犜狉犲犻犿犪狀 , 2013 )。上述研究结果似乎有违常
   理,对此,学者们提供的一个解释是,女性可能依靠婚姻通道实现户籍

   身份的转换( 犌狅犾犱狊狋犲犻狀 , 犲狋犪犾. , 2000 ; 犠狌犪狀犱犜狉犲犻犿犪狀 , 2004 ; 犣犺犪狀 犵 犪狀犱
   犜狉犲犻犿犪狀 , 2013 ),但他们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近年,有学者利用
   犆犌犛犛2008 这一横截 面 数 据 证实 了女 性的 确 可 以 通 过 婚 姻 通 道 实 现
                  ,
   “农转非”( 犡犻犪狀 犵2015 )。但是,与大多数男性依靠教育获得、党员身份
   以及参军入伍等高度选择性的途径( 犠狌犪狀犱犜狉犲犻犿犪狀 , 2004 )实现“农转
   非”不同,婚姻通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直接实现
   “农转非”。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导致男女获得资源
   的不同而产生,不仅仅是婚姻这一渠道,男女两性在“农转非”途径上的
   差异或许也可以通过这一理论视角得到合理的解释。
       总的来说,本研究致力于从性别视角出发,探讨“农转非”途径的性
   别差异。当然,这并非本文考察的唯一要点,我们的兴趣点还在于,实
   现户籍身份转变后,“农转非”对男女两性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即
   户口的收入回报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此外,基于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以及社会变迁带来的性别观
   念的转变,本文认为,从时间(历史)维度考察男女两性实现“农转非”的
   途径以及户口的收入回报效应及其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利用 犆犌犛犛2008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共计 5 年的纵贯数据对
   上述问题进行梳理与探讨,并试图回答以下两大问题:一是男女两性实
   现“农转非”的途径有何差异,这一差异沿着时间维度如何变化;二是
   “农转非”的收入回报在不同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在改革开放与户籍
   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农转非”的收入回报效应是否仍存在。本文
   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把握户籍身份转变群体的内部差异,
   更好地理解户籍制度,同时为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提供
   进一步的实证支撑,寻找相应的政策内涵。
       二、文献回顾

       (一)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农转非”政策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的户籍制度自建立起就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管理体制嵌入在

    · 1 0 8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