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70

构造组织观念


       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出一个结构视角的答案。它强调,人
   的社会经济特征,可以解释价值认同及分歧的来源。根据这一理论,人
   们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群体内部———职业、阶级、民族、教育、性别等
   等,与同群中的其他人享有共同的利益,自然产生相近的价值观和组织
   认同。这是因为他们具有的社会结构特征相似,比如同属于无产阶级,
   都受到剥削压迫,经济利益相似,共享的价值观念及阶级认同就会产
   生。在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此原理被概括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基于这一原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是经济基础———人们的社会结
   构地位———所决定的共同利益之表现形式。
       这一理论的解释度较广。但如果这里核心的逻辑是“利益影响认
   同”的话,就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因为人们对利益的认知,不仅来自他
   们的社会属性,比如经济社会地位特征,还可能来自他们所处的意识形
   态及政治环境,也就是上层建筑本身。更重要的,前者是前在的、清晰
   可辨的确定利益,后者则是时常变动、有分辨难度的不确定利益。如果
   此处的“利益”是指一定环境下、个人对自己重大利害的关切,指出这些
   环境如何改变人们的利害关切,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提出
   这一问题:在人们的社会结构特征之外,有哪些环境因素,可能重新构
   建人们的利害关切,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特劳戈特和魏昂德运用不同的历史案例发现,政治及组织环境的
   急剧变化,对于价值的构造和组织选择,进而判断———什么对自己是首
   要利益———会产生重大影响( 犜狉犪狌 犵 狅狋狋 , 1980 : 32-49 ; 犠犪犾犱犲狉 , 2006 :
   710-750 )。如果假定个体需要不断适应环境,他们观察环境的变化并
   理解新的信息,然后选择取舍,那么他必须先明晰,新信息与自己当前
   及未来关切的关系,才能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为了便于生存,人的利
   益关切之重要性排序会随同环境而变。
       政治社会学研究发现,组织环境、尤其是权力关系、威胁的指向发
   生变更的情况,往往会创造新的利益组合( 犠犪犾犱犲狉 , 2006 ),从而影响当
   事者的态度和行为。这一解释正在为大量的历史研究案例所证实。比
   如在日伪时代,不少商人的政治态度显示了模糊性和摇摆性(卜正民,
   2015 ),还比如在文革时期,不少干部由于面临不确定或新的威胁,立场
   从保守转向激进,或者反过来,态度由积极转向消极( 犠犪犾犱犲狉犪狀犱犔狌 ,
   2017 : 1144-1182 )。在中国 1949 年前后的历史交际时刻,正是政治

                                                           · 6 3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