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69
社会· 2017 · 5
高考之后进行。 13
为什么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的学生与普通高考选拔的学生在学业表
现、非认知能力、就业去向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别?我们认为,一方面,如
前所述,自主招生标准比较模糊,有很大的主观判断空间,从而有可能被
滥用。结果是,这种改革可能并没有遴选出具有特殊才能和学科潜质的
学生,并给予其优质的教育机会加以培养,反而为那些来自优势地位家
庭的孩子打开了一个考试之外的方便之门。这些家庭会利用各种资源
为自己的孩子安排符合所谓的“素质教育”标准的各种课外活动(布迪
厄、帕斯隆, 2002 ; 犓犪狉犪犫犲犾 , 2005 ),争取到自主招生的入场券。 14 在分数竞
争异常激烈的大学招生中,获得自主招生额外加分等特殊待遇对获得精
英大学的教育机会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这种结果或许与中国
大学自主招生中的“重选拔,轻培养”相关。高校在破格录取学生后,并
没有“因材施教”,从而导致学生入学之后表现的趋同。
由于分析数据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
究。第一,本文的分析样本仅为 2006 年和 2008 年入学的三所精英大
学,目前不能确定本文的发现是否可以推论到全国范围,特别是现在的
情况。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高校的自主
招生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第二,虽然我们的分析表明,与通过普通高考
选拔的学生相比,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的学生在家庭背景上要更好,但我
们的分析数据只包含在北京上学的样本(即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统招
生,我们的分析都没有包括被淘汰或者在其他省份上学的样本)。因
此,要得出关于自主招生与高考谁更公平的结论,我们需要全面考虑两
种录取方式的淘汰率和学生家庭出身和高中学业表现的差异。最后,
自主招生是否能选拔人才,可能也因专业领域而异。有些特殊才能的
学生,在某些特定领域,如数学或工程学领域,可能更可以客观识别,而
在另外一些领域识别标准则相对模糊。遗憾的是,由于样本量的限
13. 参见:教育部, 201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
学[ 2014 ] 18 号);教育部, 201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
工作的意见》。
14.2013 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被查,涉案金额达数亿元,其中
相当部分涉及自主招生中的腐败(参见新华网: 犺狋狋 狆 :// 狀犲狑狊.狓犻狀犺狌犪狀犲狋.犮狅犿 / 犾犲 犵 犪犾 / 2013-11 /
27 / 犮 _ 125770908.犺狋犿 )。
· 1 6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