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1
社会· 2017 · 1
非遭受各个学科严厉批评的科学( 犚犻犮狅犲狌狉 , 1971 : 345376 )。利科明
确认识到,在现象学与精神分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现象学的
方式切入精神分析,并非是将其转换为某类他种学科的视角与领域,而
是直入其“精神分析领域”,借此直接理解其分析经验,而非将其视为一
种理论与知识。精神分析是一种运动,现象学也是。所以,这二者之间
的相互观看,尤其是就本文来说,现象学对于精神分析之观看,就成为
了这二者本身。
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要讨论精神分析与现象学,弗洛伊德与黑格
尔的《精神现象学》之间的关系恐怕要比其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系
更为密切。不过,在利科看来,真正在思想史传统之中切近弗洛伊德无
意识概念的,乃是胡塞尔现象学传统中的梅洛·庞蒂与阿方斯·德·
威尔汉斯( 犚犻犮狅犲狌狉 , 1971 : 376 )。以梅洛·庞蒂为例,他认为,在现象
学与精神分析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应的亲和力,这些亲和力体现在两种
传统各自最为核心的概念方面。在梅洛·庞蒂之后,利科非常明确地
以现象学入精神分析的视角,分析了这两种传统之经典文本的内在亲
和力。
首先是可以用胡塞尔式的还原( 狉犲犱狌犮狋犻狅狀 )来理解弗洛伊德从意识
到无意识的分析进程( 犚犻犮狅犲狌狉 , 1971 : 376 )。两个流派都从意识开始,
而且都从意识的不足开始讨论。在精神分析走向无意识分析的时候,
现象学流派走向了可以与之比观并照的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就
还原本身来说,利科认为现象学的还原与弗洛伊德式分析技术堪称具
有同质性与相同的目的( 犚犻犮狅犲狌狉 , 1971 : 389 )。
其次,胡塞尔在中期以后,尤其是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之中所运用
的意向性概念,在与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关联之中,已经可以与无意识
的概念做一比较。因为在每一刻当下的前现象、前反思的生活之中,已
然存在着历史与意义的可能性( 犚犻犮狅犲狌狉 , 1971 : 377 )。在《笛卡尔式的
沉思》一书的第 37 节与 38 节,胡塞尔所提出来的被动的发生( 犪狊狊犻狏犲
狆
犵 犲狀犲狊犻狊 ),在利科看来,可以用来沟通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关系。
主动的发生( 犪犮狋犻狏犲犵 犲狀犲狊犻狊 )对于现象学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被动的发
生,胡塞尔不仅直接提到了其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甚至直接在这一讨论
中引入了对幼儿期的讨论。
在被动的直观中被预先给予之物继续显现于统一的直观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