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社会》2016年第6期
P. 174
失意感对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探讨
流动人口的两个变量中,租房者是失意群体,租房导致他们的失意
感大幅提高,与有房者相比,其失意感要高出 1.273 倍。来沪时间的影
响是,来沪时间越短,失意感越低,来沪时间越长,失意感越高。但是,
来沪时间无论长短,均比上海籍的人失意感低。来沪时间在“ 4 年及以
下”“ 5 年至 9 年”和“ 10 年及以上”的人,其失意感比上海籍的人依次降
低 60.6% 、 41.2% 和 23.1% 。这一结果表明,对新生活的向往提升了来
沪者的希望,他们抱着希望来到上海,但随着时间流逝,希望逐渐消退,
最后变得与上海本地人没有差异。
上述变量影响方向不一,从中我们难以形成社会地位或流动人口
的失意感更高或更低的综合结论,但是,根据这些变量,我们能够在一
定程度上辨别失意群体,这意味着,这些客观因素是失意感的来源之
一,假设 1.1 得到证实。
2. 心理因素对失意感的影响及心理因素的调节作用。
考察引入 3 个心理变量后的模型 2 ,其卡方由模型 1 的 241.661
提高到 584.884 ,这是引入心理变量后导致的,反映了心理因素的重要
性。我们仍直接分析“(高)失意感”,即模型 2.2 。
()值可得到两个结论。首先,良好的生活
根据模型 2.2 中的 犲狓 狆犫
感受会降低失意感。物质生活因子每提高一个标准分数,失意感就会
降低 61.8% ,情感生活因子每提高一个标准分数,失意感就会降低 45.5% 。
其次,不公平感导致失意感增强。“收入稍低于付出”的轻度不公平感
导致失意感增加 1.339 倍,“收入明显低于付出”的严重不公平感更使
失意感增加 2.398 倍。这两个结论说明,表层的“暂时”心理特点会转向
深层的“持久”的心理特点,对生活、工作的不满会转向对自身“生活意
义”和“生活价值”的消极感受。因此,生活感受和公平感构成了失意感
的心理来源,假设 2.2 得到证实。
对比模型 1.2 和模型 2.2 可以发现,模型 1.2 中对失意感具有明
显影响的个人收入、家庭收入、学历、工人等和租房等 5 个变量在模型
2.2 中不再具有影响。两个模型两种结论,应以哪个为准?我们对此
作如下解释:个人收入等 5 个客观变量对失意感原本没有影响,之所以
在模型 1.2 中表现出有影响,是因为个人收入等变量影响生活感受等
心理变量,而模型 1.2 却没有引入这些心理变量,致使这些心理变量附
着或混杂在个人收入等变量身上,暗中发挥影响,从而歪曲了个人收入
· 1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