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87
社会· 2016 · 4
二、理论和研究假设
社会网络分析( 犛狅犮犻犪犾犖犲狋狑狅狉犽犃狀犪犾 狔 狊犻狊 )是一种结构性研究方法,
它将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视为“点”,将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视为“线”,将整个社会视为由点和线构成的网状结构。社会网络理论
认为,行动者嵌入其中的社会关系模式及其网络资源对于他们的行动
结果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个人中心网和整体网
两类,前者考察的是以个人为中心扩散开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后者考察
的是在一个群 体 /组 织 内 部 所 有成员 关系 构成 的社会 网 络 (罗 家 德,
2010 : 40 )。本文尝试从个人中心网的视角,探讨造成学术产出性别差
异的社会网络影响机制。
(一)学术网络的性别差异
以往关于普通居民和其他社会群体(如农民工、大学生)的研究,普
遍发现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化现象,即女性的网络
规模、网络异质性和网络资源都不如男性( 犔犻狀 , 2000 ;程诚、王奕轩、边
燕杰, 2015 )。这种社会网络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既是社会选择(文化和
社会结构)的结果,也受到自我选择(个人偏好)的影响。同时,针对科
学家群体的研究也发现,女性可能因为个人、家庭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原
因而在学术合作网络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比如,家务负担导致女性没
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科尔、朱可曼, 2006 ),传统的性
别偏见(对女性学术能力与学术追求的怀疑)使得女性难以融入核心学
术网络( 犚犲狊犽犻狀 , 1978犪 ; 犗 ’ 犔犲犪狉 狔犪狀犱犕犻狋犮犺犲犾犾 , 1990 ;林聚任, 1997 ),因
而缺乏与著名科学家的合作机会( 犆狅犾犲 , 1979 )。又因为研究领域存在
明显的同性合作倾向,使得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学术圈内普遍缺乏
合作机会( 犕犮犇狅狑犲犾犾犪狀犱犛犿犻狋犺 , 1992 )。 2 赵延东、周婵( 2011 )对我国科
研人员的实证分析结果与此略有不同,他们发现,男性科研人员的网络
规模大于女性,但女性合作网络的年龄异质性、性别异质性和职称异质
2.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同性合作模式,目前大致有两种解释: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男性长期习
惯形成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在科学家年富力强的时期,男女之间易于碰撞出感情的火花,科
研合作关系和情爱关系之间的尺度难以把握,对科学合作关系的影响或正或负( 犔狅狀 犵 , 1990 ;
贾宝余、饶毅, 2009 )。
· 8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