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86

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一个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的研究结果常常相互矛盾,令人莫衷一是。比如,一些研究发现男性更
   有可能与 他 人 合 作 发 表 论文( 犆犾犲犿犲狀狊 , 犲狋犪犾. , 1995 ; 犓 狔 狏犻犽犪狀犱犜犲犻 犵 犲狀 ,
   1996 ),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女性更倾向于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 犉犻狊犺犲狉 ,
                     ,
   犲狋犪犾. , 1998 ; 犕狅狅犱 狔2004 );同时,还有学者发现女性合作发表论文的
                                                       ,
   模式与男性并无显著差异( 犆狅犾犲犪狀犱犣狌犽犲狉犿犪狀 , 1984 ; 犔狅狀 犵1992 )。如
   果论文合作的性别模式不明显或不稳定,那么无论其对学术产出的影
   响如何,也很难解释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在考察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时,大多采用

   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将“合作”操作化为“合著”( 犮狅犪狌狋犺狅狉狊犺犻 狆                )指标,以
   “合作发表的论文量”或“发表论文的合作者人数”来衡量研究合作。 1
   本文认为,科研合作有多种方式,不仅限于合著这一种形式。例如,日
   常的非正式学术交流就是一种更频繁、更普遍也更重要的学术合作,这
   种合作不一定转化为论文的署名权,却是科研人员汲取学术灵感,交流
   学术信息,传递学术资源的重要渠道,对学术产出发挥着直接或潜在的
   重要影响。这种合作很难通过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测量,一般要通
   过社会调查方法才能获得相关数据。已有的少数研究已经发现,科研
   人员的学术合作网络存在一定的性别差 异( 犔犲犲犪狀犱犅狅狕犲犿犪狀 , 2005 ;
   赵延东、周婵, 2011 )。遗憾的是,基于这一分析视角解释学术产出的性
   别差异的实证研究几乎付之阙如。
       本文将利用一项以北京地区科技工作者群体为对象的抽样调查数
   据,选取其中的高校科研人员样本,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和方法,
   考察非正式学术网络对学术产出性别差异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要
   研究的问题是:( 1 )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网络在规模和结构上是否存在
   性别差异?( 2 )学术网络规模及其结构的性别差异是否是造成学术产
   出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3 )学术网络规模及其结构的性别差异通过
   怎样的作用机制影响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



   1.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考察科学家的论文合作关系,是以往关于学术合作研究的主流做
   法,其最大优势在于资料收集的便利性和可靠性,因为所有正式发表论文及其作者信息都会
   自动、详细和准确地记录并保存在文献数据库中,研究人员可随时调取使用,无需花费大量人
   力、物力收集数据。但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名义上的论文合作者很可能并没有对合作研究提
   供实质性帮助,只是因为学术权威或职位而获得署名。


                                                           · 7 9 ·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