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77

社会· 2016 · 4

   为“对理论的实用主义”倾向。王观澜所在的临海属于浙东地区,自清
   代以来这里渐渐形成了浙东朴学这一重要的学派,该学派突出的特点
   在于强调从实然出发的基本治学态度;而清末的白话文运动在浙东一
   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浙东地区的士绅以及基本的学术思潮都有着
   鲜明的济世情怀,同时又超越简单的狭隘功利主义。 32 这些在王观澜的
   经历及其革命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王观澜
   为代表的青年革命者对马列主义深信不疑,实际上源自他们对这一理
   论具有所谓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有用性”的坚信,而一旦他们在学
   习与实践中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张力,他们又很容易从根本上回避对理
   论的检讨以及进一步深入理解外来学说的可能性,转而或者在其他方
   面寻找原因,或者在具体实践中进行修修补补以解“当务之急”。这样,
   这就形成了他们身上独特的实用主义思想倾向:因为实用而对权威理
   论全盘接受;同时又因为缺乏实用性而轻易地放弃对所谓权威理论的
   彻底的质疑与消化。 33 在这个意义上,尽管王观澜等人曾经在旅苏期间
   表达过对限制理论学习的不满,但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他
   们恰恰属 于 如 刘 少 奇 所 说 的 “实 践 派”而 非 强 调 苏 俄 理 论 的 “教 条
   派”。 34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这样一种对待理论的“实用主义

   倾向”背后,更突显出一种当时革命氛围下的关于理论与实践的“抽象”
   的思维方式:对于出自当时苏俄具体历史经验的量化阶级成分的理解,
   王观澜等人采取了一种“抽象”的理解方式进而全盘接受;而当他尝试
   将其落实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之中的时候,面对这一整套阶级标准与当
   时苏区乡村社会之间所产生的张力,又采用了另一种“抽象”的方式来
   进行处理与解决———即仅仅尝试将标准区分得更为精细而并非对这一
   标准本身进行必需的反思。
       其三,王观澜本身并非出自农村,而无论就其在学校期间所从事


   32. 关于清代以来浙江地区的学术传统与士人风尚的演进与变化,本身就是浙江区域社会史
   与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具体可参见侯俊丹( 2014 )、杨念群( 2011 )、郑吉雄( 2004 )等。
   33.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王观澜一个人的思想倾向,而是当时青年革命者的一种普遍状
   态。具体还可以参见王凡西( 1980 )所著《双山回忆录》中王若飞的例子。限于本文篇幅所限,
   在此不再展开,笔者将另文论述。
   34. 与此相对,张闻天、沈泽民等在莫斯科的中共“红色理论家”则构成了毛泽东在延安整风
   期间所批评的“教条派”的主体。


    · 7 0 ·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