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79
社会· 2016 · 4
理解这一冲突(杨奎松, 1994犪 ; 1994犫 )。但是如果我们对留苏派历次
冲突中的不同群体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与派系
所负载的文 化 内 容 和 精 神 气 质 是 完 全 不 同 的。例 如 在 所 谓 的 反 对
“支部局”斗争中,王观澜、张崇文构成了挑战支部局权威的一派。这
两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有着开创平民学校、办壁报等丰富的经历,同时
又具有高度的自治和 自 主精 神,这和 他们 所经历 过的 上海大 学 以及
浙江省立六师的整 体 风 格 密不可 分。相对 于王观 澜等 人,张 闻天等
则并不具备如此强烈的自治意识,他出自理工类学校(南京河海工程
专门学校),学校本身并不像上大或浙江省立六师那样是学生运动的
中心,与此相对,他们出 自 江 浙一 带的 杭嘉湖 平原 的富 庶地区,且有
着较好的教育经历与家学背景,也是公认的在莫斯科的中共“红色理
论家”,而恰恰是他们,构成了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所批评的“教条
派”的主体。
上述的两点延伸讨论都并不构成和本文所论述的算阶级与算账
派的主题直接关联,但 是 其 蕴 含的 问题意 识却 是同 一 脉络的。即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 中 国 共 产党的 革命 者以 马克思 列宁主 义 这一
意识形态作为 解 决 中 国 社 会 的 总 体 性 危 机 的 这 一 过 程 中,包 括 “阶
级”在内的原本停留在 抽 象 层 面的理 论概 念与 意识形 态说法 究竟 如
何完成其“操作化”的 过 程 的?在 这样 的过 程中,哪 些 革命者 成为了
重要的历史担纲者,他 们 如 何 理解 这些理 论?又如 何 将其转 化为具
体的革命实践?在这 一 过程 中,他们 又有 着怎样 的具 体经历 和 历史
处境?这些经历和历史处境又对革命者本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
些构成了我们今天在历史社会学意义上重新检讨早期苏区革命的重
要旨趣。
本文只是选取了土地革命中算账派实践的作为这一个历史侧面
来尝试对上述问题作 一 回 应,而 上述 两点 也都只 是从 本文的 讨 论中
所做的粗糙的延伸性的 讨 论,无论 是对于 上世 纪 20 、 30 年代 斯大林
式统治风格及其对中 共 组织 形态 与 革命 者思 想倾 向的 具体影响,还
是从身份群体角度,在地方文化 史意 义上 就拓展 对“江浙 同乡 会”及
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共 党 内的 派系 问 题的 理解 而言,都还需要 更为深
入与细致的研究,才能更为深入而丰富地呈现革命的历史图景,也才
能真正拓展我们对这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实践的理解维度。
· 7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