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72
更富裕是否意味着更幸福?
数据的验证当成一种“稳健性测验”( 狉狅犫狌狊狋狀犲狊狊犮犺犲犮犽 ):如果使用短期数
据发现不显著,则暗示如果使用更长期的数据更有可能仍然不显著,这
为“幸福感悖论”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与模型 1 和模型 2 不同,模
型 3 检验的是差异对于差异的影响,直接回答了在集合层面上“所有人
的收入上升是否会提高所有人的幸福感”( 犈犪狊狋犲狉犾犻狀 , 1995 )。
已有的研究多使用跨国数据, 是指一个国家。然而国与国之间
犼
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甚至连同样的主观幸福感都会有测量上的系
统差异,例如欧美人更加乐观,东亚人相对悲观,即使在同样的客观条
件下,后者会比前者报告更低的满意度( 犇犻犲狀犲狉犪狀犱犔狌犮犪狊 , 2000 )。在
这种设计中,所观察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文化、制度等宏观结构因
素的干扰,会出现偏误。而在本文中,笔者只关注中国一个国家,将省
份作为观 察 单 位,一 方 面 可 以 捕 捉 到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地 区 性 差 异
,
( 犓犪狀犫狌狉犪狀犱犣犺犪狀 犵1999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
制度差异造成的偏误影响。因此,在本文中, 是指一个省份。 4
犼
(二)数据和测量
在数据的选择上,“世界价值观调查”( 犠犞犛 )是迄今为止包含幸福
感测量最长期的全国数据,从 1990 — 2012 年共涵盖了 22 年,因而在各
跨国幸福感研究中被广为使用。但 犠犞犛 却无法直接检验“幸福感悖
论”,因为:( 1 )样本量小,整体样本量从 1000 到 2300 不等,每个省份
的样本量有限 (甚至小于 30 ),使得以省份为单位的分析更容易受极端
个体值的影响而产生偏误;( 2 ) 1995 年数据的省份信息缺失,无法与省
份经济发展水平相串联,因而不能用来分析;( 3 )各年份之间的抽样框
不一致,特别是 1990 年,不但局限于 11 个省份地区,而且只抽取了城
市样本。 5 根据已有研究,中国的幸福感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呈现 犝 形
趋势,以 2001 — 2005 年这个时期为拐点( 犈犪狊狋犲狉犾犻狀 , 犲狋犪犾. , 2012 。参
见下文图 1 ),如果 2001 年之前(只有 1990 年)的数据并不可比,那我
们对与长期“财富—幸福感”关系的判断就变得不准确。
4. 选择省份而不是更具体的行政单位(如区县)作为集合层面的分析单位主要由于数据限
制,下文将详细解释。
5. 具 体 抽 样 方 案 详 见 犠犞犛 的 抽 样 报 告 ( 犺狋狋 狆 :// 狑狑狑.狑狅狉犾犱狏犪犾狌犲狊狊狌狉狏犲 狔 .狅狉 犵 /
犠犞犛犇狅犮狌犿犲狀狋犪狋犻狅狀犠犞2. 犼 狊 狆 ), 11 个省份包括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湖北、
云南、陕西和西藏。
· 1 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