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24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观念与行为等。 2012 年的调查则涉及大学人际关系、英语学习和文化
活动、婚恋与性、研究生生活(包括海外留学)、求职与就业,以及观念与
行为等。而在 2013 年调查时, 2008 级的学生也已经毕业一年了,涉及
的问题除了标准模块外,还包括工作满意度、第一份工作的具体情况和
对大学生活各方面的整体评价。 15 本文主要是基于对 2009 年第一轮数
据的初步分析,研究进入大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如何被分配到不同层次
的大学中,以及他们的入党情况。
(二)变量
我们感兴趣的一个关键变量是大学层级,特别是精英大学的教育
机会。这在调查的样本设计里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我们将 15 所高
校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归类为精英大学、其他“ 211
工程”大学归为准精英大学(简称“ 211 大学”),剩下的为一般院校(非
“ 211 大学”)。此外,是否为党员以及是否在大学期间打算入党被看做
大学求学过程中获得在政治资本的重要指标,并影响他们毕业后的职
业选择路径,它们均为虚拟变量(是 =1 ;否 =0 )。
如前所述,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强调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考招生制
度改革引进的特招、加分等优惠政策如何加剧精英高等教育机会分配
的不公。学生在高等教育招生过程中享受的特殊政策包括保送(不需
要参加高考)、参加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以及获得自主招生外的
加分或针对录取门槛的降分等情形,后者的状况包括是少数民族家庭
子女、烈士子女、华侨子女、港澳台学生、重大学科竞赛获奖者、优秀学
生干部或优秀三好学生、有文体特长或其他特长的学生、因报考国防定
向或冷门专业而享受优待的学生等。我们将其中享有任何一项优惠政
策的人编码为 1 ,而完全凭高考分数进入大学的人编码为 0 。这个虚拟
变量既作为自变量决定受访者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也作为因变
量考察它是如何受到家庭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免试加分等优惠政策的是高考成绩。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
高度竞争性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以分数为基础择优选拔,进入不同的
学校和不同的专业。尽管受访者被问到高考的各科分数,但由于目前
高考工作主要由各省市自主管理,这些自报的分数并不具有跨省的可
15.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已经组织撰写出版了描述性的数据报告(李路路, 2013 , 2014 )。
· 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