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22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186296 人,构成本研究推论的总体(李路路, 2013 )。
在单独分层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三所大学中,我
们利用 犘犘犛 抽样法各抽取 25 个专业,每个专业抽取 20 个学生。在其
他层内(抽样框 4 、 5 、 6 )中,根据各层的学生数目,大致成比例地抽取学
校数目,结果分别抽到 6 所高校、 2 所高校和 4 所高校。 13 每个高校再
分别抽取 15 个专业,每个专业 20 人。这样,我们最终得到了表 1 所示
15 所高校的 5100 名学生样本。最初两期调查的执行是在北京市教工
委和被调查学校的学工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因此 2009 年的基期调查完
成了 4771 人,应答率为 93.55% 。追踪调查中,受访学生需要留下姓
名、手机号或电子邮件。经过两次面对面的接触,被访者对项目的意义
有了更深的印象。在 2011 年、 2012 年和 2013 年后改用网络填答问卷
的方式进行,也能获得非常高的样本保持率, 84% 以上的被访者配合完
成了四轮调查。最后一轮调查,两个年级的学生均已毕业,不少已离京
甚至出国,加上一些行政上的因素,增加了追踪难度。即便如此,仍然
有 55% 的基期样本被成功追访到。
“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项目历时五年多,样本设计可满足不
同研究需求,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三大传统精英大学
就有 1404 个样本,并对各自学校具有代表性,为研究中国当代高等教
育和精英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14 调查问卷内容也非常丰富,且问题
的问法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例如,除了每次调查保留的基本情况和心
理量表外, 2009 年的调查还包括进入大学过程、学生政治参与、经济资
源、择业意向、观念和行为,以及家庭背景情况等部分。 2010 年的调
查包括进入大学、大学生活、考研与留学、求职与就业、观念与行为及家
庭基本情况等。 2011 年第三期改为网络调查后,对在校生( 2008 级)保
留了大学生活、观念与行为等模块,并增加了宗教态度;对毕业生( 2006
级)单独设计了一套问卷,包括在校研究生学习、感情生活、工作、生活、
13. 在学校抽取过程中,我们先按照该抽样框内大学在 2008 年的大学排名进行排序,隐含抽
样框内大学的进一步细分层,然后采取 犘犘犛 抽样法,使同一抽样框内所抽中的大学尽量分散
在不同的层次上。
14. 当然,这是一种传统的划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精英学校地位相比,中国人民大学似
乎不属于第一梯队。例如,我们的基线调查数据显示,在三校 2009 年成功访问到的学生中,高
考成绩来自各省前 10 名的,清华大学有 44 名,北京大学有 43 名,而中国人民大学只有 4 名。
·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