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232

多代流动效应:来自中国的证据


   年而不是五年或更少作为一个世代,这种方法既有其缺陷但也有其好
   处:一是方便与社会上关于的“ 60 后”“ 70 后”“ 80 后”等不同群体的财
   富分配与机会不平等的常识进行有效的比较;二是以经济制度转型作
   为分割点(如 1979 年)的划分方法已经很难把握当代的代际流动模式,
   经济体制改革后不同时期的代际流动模式很可能不一样,多世代划分
   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一缺陷。本文分析的重点不是社会经济
   制度的特定转型(如在某一特定时点前后进入工作)对多代流动的影
   响,而是关注不同世代群体的职业地位流动模式。
       3. 模型选择:对数线性模型与定序 犾狅 犵 犻狊狋犻犮 模型
       如前文所述,本文的目的是探索中国多代流动的模式以及多代职
   业地位再生产的机制。关于多代流动的分析方法,从最近的文献来看
   主要使用的是对数线性模型、次序逻辑斯蒂克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例
   如有学者使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多代流动模型,再辅以定序 犾狅 犵 犻狋 模型
   分析三代的净效应( 犆犺犪狀犪狀犱犅狅犾犻狏犲狉 , 2013 );或者直接使用线性回归
   模型分析教育和收入的三代效应( 犠犻 犵 犺狋犿犪狀犪狀犱犇犪狀狕犻 犵 犲狉 , 2014 );或
                                                       ,
   只使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分析( 犎犲狉狋犲犾犪狀犱犌狉狅犺犛犪犿犫犲狉 犵2014 )。本
   文主要借用陈和玻利瓦尔( 犆犺犪狀犪狀犱犅狅犾犻狏犲狉 , 2013 )的分析方法,通过
   使用对数线性模型用来把握不同世代群体的多代流动模式,检验祖代
   与孙代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净相关。通过对不同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
   比较,进而选择合适的多代流动模式。但是通过对数线性模型即使发
   现祖代—孙代存在净关联的模式适合于某一世代群体,也存在着另外
   的一个问题,即由于把职业阶层分成三大类,祖代—孙代之间的显著的
   净效应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造成的,一旦考虑到更多的父代特征,这种
   净效应可能并不存在。因此,在使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之外,本文使用
   回归的方法,把孙代的职业阶层获得作为因变量,祖代的职业阶层作为
   自变量,同时控制父代的职业阶层、政治身份教育成就等父代特征以及
   孙代的个体特征,分析多代流动中祖代对孙代影响的净效应。因此,本
   文将使用对数线性模型与定序 犾狅 犵 犻狊狋犻犮 模型来分别验证中国多代流动
   模式以及祖代职业阶层对孙代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
       在对 数 线 性 模 型 的 饱 和 模 型 中,包 括 三 个 变 量:祖 代 职 业 阶 层
                                                 为期望频数, 犻=1 ,
   ( 犌 )、父代职业阶层( 犉 )以及孙代职业阶层( 犆 )。 犉 犻 犼 犽
   2 , 3 ; =1 , 2 , 3 ; 犽=1 , 2 , 3 。饱和模型的公式为:
       犼
                                                          · 2 2 5 ·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