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67

社会· 2016 · 2

   2009 ;徐道稳, 2010 ;潘毅等, 2011 ;魏万青, 2011 )。
       在马克思的劳工社会学研究传统中,企业为劳工提供宿舍被视为
   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重要机制和“工厂政体”的组成部分,早
                                                           ,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进入劳工研究的视野。布洛维( 犅狌狉犪狑狅 狔1976 )
   对南非矿业和美国加州农业移民工人的劳动力再生产制度进行了比较
   分析,在他看来,企业为移民工人设置宿舍,意在将单身出外打工的移
   民工人与其远在异国他乡的家庭分隔开来,它同限制移民工人政治、社
   会权益的法律制度以及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等制度一起服务于降低劳动
   力再生产成本的目标。宿舍旨在以最低的成本为单身男性劳工提供容
   身之所,满足劳动力自身再生产的日常需要,而企业对劳工赡养老人和
   抚育下一代的需求统统不用考虑,只需交给劳工流出地的乡土社区来
   完成即可。这样,“本来应是完整统一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被肢解开
   来”,“造就了移民工人对村社和对城市的‘二元忠诚’”(沈原, 2006 )。
                              ,
   更重要的是,布洛维( 犅狌狉犪狑狅 狔1976 : 1063 )指出,移民工人这种“拆分
   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并非自发形成的,而是国家通过一套政治和法
   律的机制参与了这种制度的运作,巩固了这种不合理的劳动力再生产
   模式。“国家利用此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减少城市化
   的压力,基于廉价劳动力而顺畅地推行工业化战略”(沈原, 2006 )。
       沿着劳动过程理论的思路,任焰、潘毅( 2006 )进一步挖掘了宿舍在
   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宿舍劳动体制”概念,并指出,
   为应对全球化生产去地域化的趋势,当下中国南方大量企业需要对劳
   动力及其劳动时间进行灵活操控,它们利用宿舍对外来工人进行暂时
   性安置,将宿舍作为车间政体的延伸,形成一种“劳动—生活”一体化的
   形态。宿舍劳动体制整合了劳动力的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从而更
   有效地实现了工厂管理权力对劳工日常生活的渗透,以便提高劳动效
   率和获取高利润。在“宿舍劳动体制”这个概念基础上,有研究通过进
   一步的经验研究和统计分析证实,为劳工提供宿舍实质上并非企业社
   会责任的体现,而是企业经济理性使然,是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为
   便于对劳工实施控制而采取的生存策略(魏万青, 2011 )。研究者发现,
   在对富士康等大型代工企业的个案调查中,宿舍劳动体制实际上让工
   人被工厂全天候地监视和规训,无法建立自己的生活空间(潘毅、梁自
   存, 2011 ),由此带来的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挤压是工人的心理压力和低

    · 6 0 ·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