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35
社会· 2016 · 2
智, 2008 ;王晓等, 2009 )。因此,在相对定型的社会结构中,个人仅凭自
身能力实现向上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当流动的希望变小时,收入不
平等将被视为一种“位置停滞”的信号,而不是乐观的收入预期,并对人
们的幸福感产生负向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总体性假设”:
假设 1 :收入不平等对个人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不平等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群体差异,经
济地位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分类标准。研究发现,与高收入群体相比,收
入不平等对低收入群体幸福感的损害作用更为显著(何立新、潘春阳,
2009 ; 犗犻狊犺犻 , 犲狋犪犾. , 2011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收入群体处于社会分
层结构的顶端,是资源分配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倾向于认同当前
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承认分配制度设置的合法性( 犜狌狉狀犲狉 , 2009 )。另
一方面,低收入群体由于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难以抵御生命历程
中遭遇的风险,从而激发他们的消极情绪(不满、怨恨和恐惧),并将矛
盾指向当前的收入分配体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群体差异假设”:
假设 2 :收入不平等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影响有显著差异。
假设 2犪 :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 2犫 :收入不平等对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影响并不显著。
(二)集合层次的收入不平等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由于幸福感是由大量条件因素引发的心理状态,这意味着收入不
平等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
确收入不平等与个人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在梳理社会心理学、情
感社会学和健康社会学等涉及的心理活动研究后发现,主要存在“社会
心理”和“资源供给”两种分析视角。社会心理视角拒绝将人类的一切
行为视为理性选择的结果,认为任何社会经历都是一种特殊的个人体
验,并 对 其 行 为 选 择 和 心 理 感 知 产 生 差 异 化 的 影 响 ( 犜犪 狔 犾狅狉犪狀犱
犚犲 狆 犲狋狋犻 , 1997 )。资源供给视角指出,心理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的内 在 过 程,还 取 决 于 独 立 于 个 人 意 识 的 物 质 环 境 ( 犠犻犾犾犻犪犿狊犪狀犱
犆狅犾犾犻狀狊 , 1995 )。所以,收入不平等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社会
心理过程和资源供给环境来实现。立足于这两种分析视角,结合幸福
研究主题及中国现实情况,本研究归纳出三种影响收入不平等与个人
幸福感的关系机制。
· 1 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