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31

社会· 2016 · 2

     狊狅犮犻犲狋 狔 .犜犺犲犾犪狋狋犲狉 , 犫 狔 犾狅狅犽犻狀 犵 犪狋犻狀犮狅犿犲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犪狋犪 犵犵 狉犲 犵 犪狋犲犾犲狏犲犾 , 犫犲犾犻犲狏犲狊
     狋犺犪狋犻狀犮狅犿犲犱犻狊 狆 犪狉犻狋 狔 犻狀狊狅犮犻犲狋 狔犪狊犪狑犺狅犾犲犻狊犪狀犻犿 狆 狅狉狋犪狀狋狊狅狌狉犮犲狅犳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
     狌狀犺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犉狉狅犿 狋犺犲 狊狅犮犻犪犾 狀狅狉犿 狆 犲狉狊 狆 犲犮狋犻狏犲 , 狋犺犻狊 狆 犪 狆 犲狉 犪 狆狆 犾犻犲狊 狋犺犲
     犿狌犾狋犻犾犲狏犲犾犾狅 犵 犻狊狋犻犮犿狅犱犲犾狅犳犪狀犪犾 狔 狊犻狊狅狀狋犺犲犱犪狋犪犳狉狅犿狋犺犲犆犺犻狀犲狊犲犌犲狀犲狉犪犾犛狅犮犻犪犾
     犛狌狉狏犲 狔 狋狅犲狓犪犿犻狀犲狋犺犲犲犳犳犲犮狋狅犳犻狀犮狅犿犲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狅狀犺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犪狊狑犲犾犾犪狊犻狋狊
     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犜犺犲狉犲狊狌犾狋狊狊犺狅狑狋犺犪狋狋犺犲狊犲狏犲狉犻狀犮狅犿犲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犫狉狅狌 犵 犺狋犫 狔 狋犺犲
     狉犪 狆 犻犱犲犮狅狀狅犿犻犮犵 狉狅狑狋犺犪狀犱狊狅犮犻犪犾狋狉犪狀狊犳狅狉犿犪狋犻狅狀犺犪狊犪犱犲狋狉犻犿犲狀狋犪犾犲犳犳犲犮狋狅狀
     狆 犲狅 狆 犾犲 ’ 狊犺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犻狀犆犺犻狀犪.犎狅狑犲狏犲狉 , 狋犺犲犱犲 狆 狋犺狅犳狋犺犲犲犳犳犲犮狋犻狊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
     犫犲狋狑犲犲狀犾狅狑犻狀犮狅犿犲犵 狉狅狌 狆 狊犪狀犱犺犻 犵 犺犻狀犮狅犿犲 犵 狉狅狌 狆 狊.犘犲狅 狆 犾犲犻狀犾狅狑犻狀犮狅犿犲
     狊狋狉犪狋犪犪狉犲犿狌犮犺犿狅狉犲犪犳犳犲犮狋犲犱犫 狔 犻狀犮狅犿犲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犻狀狋犺犲犻狉狊犲狀狊犲狅犳狑犲犾犾犫犲犻狀 犵 .
     犚犲犾犪狋犻狏犲 犱犲 狆 狉犻狏犪狋犻狅狀 犪狀犱 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狊犺犻 狆 狋狉狌狊狋 犳狅狉犿 犪狀 犻犿 狆 狅狉狋犪狀狋 狊狅犮犻犪犾
     狆 狊 狔 犮犺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 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 狋犺犪狋犻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狊 狋犺犲 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狊犺犻 狆 犫犲狋狑犲犲狀 犻狀犮狅犿犲
     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犪狀犱 犺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犜犺犲犮狅狀犮犾狌狊犻狅狀犻狊狋犺犪狋犺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犻狊 狀狅狋犲狀狋犻狉犲犾 狔
     犱犲狋犲狉犿犻狀犲犱狅狀狋犺犲犲狓犻狊狋犲狀犮犲狅犳犻狀犮狅犿犲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犻狋狊犲犾犳犫狌狋狋犺犲犳犪犻狉狀犲狊狊狅犳
     犻狀犮狅犿犲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犻狀狊狅犮犻犲狋 狔 .犜犺犲狉犲犳狅狉犲 , 犪犳犪犻狉犪狀犱犼 狌狊狋犻狀犮狅犿犲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
     狊 狔 狊狋犲犿犻狊狋犺犲犽犲 狔 狋狅犻犿 狆 狉狅狏犲犺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狅犳犆犺犻狀犲狊犲犮犻狋犻狕犲狀狊.
     犓犲 狔 狑狅狉犱狊 : 犺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 , 犻狀犮狅犿犲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 狉犲犾犪狋犻狏犲犱犲 狆 狉犻狏犪狋犻狅狀 , 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狊犺犻 狆 狋狉狌狊狋 ,
     犻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



       西方学术界对幸福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 18 世纪以后,始于以边
   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学派,后经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和福利经
   济学的不断改良,幸福被视为财富最大限度的积累,个人也变成追求利
   益最大化的“幸福计算机”。按照这种逻辑,当社会达到物质丰富的状
   态,人类就能实现幸福的目标。但社会事实并非如此。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交通拥
   堵、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导致人们体验到更多焦虑和不安
   的消极情绪。经济繁荣与心理体验的矛盾使主流经济学的幸福观受到
   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伊斯特林( 犈犪狊狋犲狉犾犻狀 , 1974 )就曾指出,“财富收
   入与人类幸福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不适用于国家间的比较,以及一国不
   同时期的追踪分析”。因此,研究者开始反思幸福研究的相关议题,财
   富收入与人类幸福的关系也从“恒定的事实”转变为“研究的命题”。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幸福研究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情景”导向。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态,幸福感不仅受制于个体行为,还取决于更高

    · 1 2 4 ·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